专题库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库 > 濒危鸟类专题

绯胸鹦鹉-濒危鸟类 Psittacula alexandri

2013年03月29日 12:19
绯胸鹦鹉分布图
绯胸鹦鹉-中国野鸟图库

名称

拉丁名:Psittacula alexandri (Linnaeus, 1758)

英文名:Red-breasted Parakeet, Moustached Parakeet

别名:小绯胸鹦鹉

俗名:鹦哥、英哥、鹭哥、干皋

 

分类

目名:鹦形目Psittaciformes

科名:鹦鹉科Pasittacidae(鹦鹉类Parakeet

类群:攀禽

 

简介

很少见的体型中等(34cm)的色彩艳丽的鹦鹉。

 

分布 

国内分布

可见度:很少见

国内分布:西藏东南部米林、朗县,云南西南部至东南部,广西西部和南部,以及海南。

国际分布

国际分布:印度、中国南部、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

野外识别

整体特征

大小:中等(20-40cm),体长34cm

体型:像鹦鹉

主要颜色:绿

次要颜色:粉红

背面颜色:绿

背纹样式:纯色

腹面颜色:粉红

腹纹样式:纯色

腿部颜色:灰

 

头部

嘴长:很短(小于头部长度)

嘴的类型:短钝具钩(像鹦鹉)

嘴部颜色:雄鸟上红下黑,雌鸟上黑下褐

眼睛颜色:黄

眼周颜色:绿

头顶羽冠:无

头顶颜色:灰

前额颜色:黑

喉部颜色:黑

颈部颜色:绿

 

飞行时特征

飞行方式:不停扇动直线式(像麻雀)

翅的类型:尖形(像燕子)

尾的类型:尖尾(像蜂虎)

尾下颜色:绿

尾下羽纹样式:纯色

停留时特征

停留姿态:身体直立

停留位置:树枝

鸣叫频率:隔一段时间叫一次

尾部动作:与身体平行

行走时特征

行走方式:多步行

尾上颜色:蓝

尾上羽纹样式:纯色

足的类型:对趾足(第23趾向前,第14趾向后)

 

叫声

叫声特点:单调刺耳、相似音节重复

叫声拼音:gah-gah, kekekek

 

生态习性

生境

常出现的地方:森林

夜间栖息的地方:树冠

夜间栖息集群:有

 

 

觅食

活动时间:白天

食物:种子、果实、昆虫

觅食方式:食水果

 

繁殖

婚配制度:一雄一雌

繁殖生境:森林

巢的类型:洞穴巢

营巢集群:无

筑巢材料:树洞

每窝鸟卵数量:3~4

鸟卵形状:球形(像乒乓球)

鸟卵颜色:白

鸟卵颜色样式:纯色

鸟卵大小:较小(鹌鹑蛋大小)

孵卵方式:双亲孵卵

孵化时间:中等(21-28天)

雏鸟形态:晚成雏

 

迁徙

该鸟为留鸟。

保护状况

濒危状况

IUCN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等级:无危LCLeast Concern

红皮书中的濒危等级:易危(V

濒危状况:我国最常见、数量最多的一种鹦鹉,但数量很少。

 

保护等级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II

CITES附录:附录二

保护措施:其羽色艳丽,更具珊瑚红色的嘴,看起来格外美观,而且善于摹仿人言,又易驯养,为理想的笼鸟之一。国内外都多饲养,但其对野外种群的影响还有待更多的研究。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