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库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库 > 濒危兽类专题

普氏野马 Equus caballus

普氏野马 Equus caballus

Equus caballus Linnaeus, 1758

Przewalski’s Horse

 

鉴别特征:头体长180~280厘米,肩高120~146厘米,尾长38~60厘米(不包括毛长),耳长140~180毫米,颅全长471~540毫米,体重200~350千克。以上量度仅为普氏野马(E. c. przewalskii Poliakov, 1881)。与家马比较:头大,四肢粗壮。夏季毛色为单一的浅褐色,冬季毛色更浅,腹部表面带黄色。前额无长毛,鬃毛褐色,短而竖立。吻乳白色,从背脊中部到尾基有一黑褐色纵纹,在夏季四肢可见一些不明显的横纹。前腭骨直,鼻骨长而窄,前端极尖锐。颧弓较直,下颌后缘延于第三臼齿前缘。染色体2N=64-6664=家马血统,66=野马血统,包括普氏野马,它明显地不是来自家马血统)。

 

分布:曾分布于新疆东部、内蒙古西部、甘肃西北,延伸入蒙古和中亚。

 

生态和习性:普氏野马由于栖息于遥远的中亚地区,其在野外生存的时间显然长于其他血统的野马。普氏野马的形态特征表明它是适应苔原和干草原寒冷气候的动物,因而它们对最后栖息的中亚半荒漠草原并不十分适应。它们生存于干旱条件下,用蹄掘洞找水,或迁移到有潜在水源的区域。野马的社会等级可能与家马相似,一匹优势的雄马拥有5~6匹雌马的妻妾群,另有一个分开的雄性单身汉群。交配期8~9月,5~6月产仔,通常每胎1仔。

 

保护现状:这个种的历史是家养类型的扩散和野生类型因杂交而逐步被消灭。普氏野马是因栖息地边远而坚持下来的最后一个亚种,在获得第一个科学上有效的标本时已经很稀有,而现在则已从野外灭绝。最后明确地在野外见到是1969年,在靠近中国北部边境的蒙古。其间12匹被成功地圈养繁殖。繁殖项目遇到许多问题:近亲繁殖、不良的人为选择以及非纯系的基因渗入。保护遗传学家已经纯化了圈养种群并已重引进到它们先前的部分分布区——准噶尔盆地和邻近敦煌的甘肃河西走廊。准噶尔种群在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中,2001年释放27匹,2004年又释放10匹。China RLEW. China Key ListI. CITESIIUCN RLEW ver 2.3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