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lum:Chordata
门:脊索动物门
class:Mammalia
纲:哺乳纲
order:Carnivora
目:食肉目
科名:MUSTELIDAE
中文科名:鼬科
属名:Mustela
种名:sibirica
中名:黄鼬
描述:两性个体大小明显异型,一般雄性体长为340-400毫米,雌性为280-340毫米。体形细长,四肢短,头细而颈长。耳壳短宽,稍突出于毛丛。尾长约为体长之半,雄性为18 0-210毫米,雌性140-170毫米。冬季尾毛长而蓬松,夏秋毛绒稀薄,尾毛不散开。四肢5趾,趾间有很小的皮膜。毛色:随地理环境和季节不同,毛色差别较明显。冬毛从淡棕黄色、棕色到暗棕色。背毛略深;腹毛稍浅,四肢及尾同色。鼻基部、前额及眼周暗褐色,略似暗色面纹。鼻垫基部及上、下唇为白色,喉部及颈下常有白斑。但变异极大,即使同一地点,有些个体缺如。有的呈大形斑,有的从喉部延伸至胸部。夏毛色泽深,为程度不同的暗褐色,背脊部尤为明显。至于地区变化,尤为复杂,一般干旱的开阔地区,如内蒙古、山西、陕北、河北等地,色泽较淡。沿海和湿度较高的平原地区,色泽较深,背脊部的针毛有些暗褐色。山地森林多鲜明的棕黄色,而高原或高山环境,如西部高原和秦岭等地,褐色增强而呈暗色型。几乎每年都能发现极少数白化个体,有的全身纯白,有的棕色与白色混杂而成米黄色。但尚未见有黑化者。初生仔鼬已具短而稀疏的灰白色胎毛,三周后逐渐为暗棕色多绒的毛被。约2月龄,则为稍富有棕色的夏毛所代替。因此,在夏秋季节,成体、幼体和发育不同阶段的个体,彼此毛色变化甚大。头骨:头骨狭长形,鼻骨、上颌骨、额骨和顶骨完全愈合,不见骨缝。脑颅部有与大脑沟迥一致的隆起和凹陷。雄性矢状嵴和人字嵴明显,眶间宽较眶后突后之脑颅前端为宽。1月龄幼鼬头骨显得短宽,各骨未愈合。眶后突不明显,脑室前端宽大,生有乳齿。2月龄时额骨、顶骨愈合,但见有骨缝。眶后突明显,但脑室前端仍大于眶间宽。乳齿齐全,犬齿正更换为恒齿。多数个体的犬齿,其乳齿未落,恒齿已出,暂存有双犬齿。第一前臼齿也在更换。4月龄时,额骨、顶骨愈合,上颌骨、鼻骨与额骨间骨缝明显。脑室前端收缩,恒齿长全。8月龄者已与成体相似。骨缝愈合,骨嵴隆起。牙齿尚未磨损。(头骨图19,黄鼬)牙齿:上门齿成一横列,犬齿长而直。裂齿前缘内侧的小尖明显。上臼齿横列,内叶大于外叶。内叶中央小尖明显,外叶具二个小尖。第二下门齿着生位置略靠后。下裂齿之后叶有一明显小尖。阴茎骨:成年黄鼬阴茎骨基部膨大成结节状。2月龄时,骨体细小,端部略弯曲,但未成钩状,长2-2.5厘米。4月龄者,端部已成钩状,基部无结节,长约3厘米,9-10月龄时,其基部发育成结节状。
国内分布:在我国分布颇广,全国各省区均有之。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几乎各种生境都有分布,且数量多,是为黄鼬主要产区。秦岭、四川盆地以及东南沿海丘陵地区,数量较平原地区少。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甘肃黄河以东、青海和甘肃南部、四川西部、西藏雅鲁藏布江沿岸、新疆阿勒泰和台湾省虽有分布,但数量稀少。
秦岭太白山,3000米林区有黄鼬栖息,川西和昌都地区或更高些的地方也有分布。
;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苏联,朝鲜,蒙古,日本,印度北部,缅甸北部,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等。(分布图10,黄鼬)
资料来源:高耀亭等, 1987. 中国动物志 兽纲第八卷 食肉目. 北京:科学出版社.
pdf下载地址:
Mustela_sibirica.pdf作者:高耀亭等
年代:1987
专著名称(题名、期刊名):中国动物志 兽纲 食肉目
卷期:第八卷
页:1-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