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lum:Chordata
门:脊索动物门
class:Mammalia
纲:哺乳纲
order:Carnivora
目:食肉目
科名:MUSTELIDAE
中文科名:鼬科
属名:Arctonyx
种名:collaris
中名:猪獾
描述:外形:为鼬科内中形种类,体长约618-740毫米左右。体重6625-7500克左右。鼻吻较长,吻端与猪鼻酷似,鼻垫与上唇间裸露,眼小,耳短圆可见。四肢短粗有力;脚底趾间具毛,但掌垫明显裸露;趾垫5个。后脚掌裸露部位不达脚跟处。爪长而弯曲,前脚爪强大锐利。尾较长,基部粗壮,向末端逐渐变细。毛色:通体黑褐色,体背两侧及臀部杂有灰白色。吻浅棕色。颊部黑褐色条纹自吻端通过眼间延伸到耳后,与颈背黑褐色毛汇合。从前额到额顶中央,有一条短宽的白色条纹,其长短因个体变异而多有差异,有的个体向后继续延伸直达颈背。两颊在眼下各具一条污白色条纹。耳背及耳下缘棕黑色,耳上缘白色。下颌及喉白色,与四周黑褐色区域明显隔离而形成白斑,此斑向后延伸几达肩部。自颈背到臀部为淡褐色,四肢黑褐色,腹部浅褐色。针毛粗长挺拔,背部针毛长约43毫米左右,毛尖棕黑,基部污灰色。臀部针毛最长,约92毫米左右,分三色,毛尖的1/5段为污白色,中段1/5为棕黑色,基部3/5污白色。尾毛较长,约86毫米左右,全白。我国各地猪獾体色变异较大,尤其表现在面部条纹和体背黑色毛区的大小变化十分显著。产业部门依据体背到臀部,包括胸腹两侧的黑色毛区与白色毛区所占比例不同,习惯上有“黑”、“白”猪獾之分。划分标准为黑色毛区大于整个皮张面积之半,则称黑猪獾,反之,则称为白猪獾。黑色毛区的针毛由于具有两色的特点,其毛尖黑色,而毛基污白,外观显黑色。白猪獾针毛分三色,毛尖污白,中段黑色,而毛基污白色,故整个皮张显白色。黑、白猪獾只是猪獾毛色的个体变异现象。我国从南到北皆可从产业部门的猪獾毛皮中,找到两种色型变化的皮张。头骨:外形与狗獾相似,但颅形较狭长。头骨粗厚坚实,骨缝愈合紧密。鼻骨狭长,眶前区向前下方较倾斜,眶前孔特大。人字嵴随个体年龄增长而沿中线逐渐隆起。腭骨两侧缘向外膨胀,形成中空的气室。腭骨沿中线稍凹陷,向后延伸达关节窝水平线处,最末端的钩状突宽而平直,呈翼状。下颌髁突明显高出下齿列水平。(头骨图26,猪獾)牙齿:上门齿排成马蹄状,外侧一对宽大,咀嚼面长而侧扁,比第二对门齿约长二倍。犬齿粗大锋利,外侧后缘略向内收缩;与门齿间隔较大,为咬合时容纳下犬齿的位置,前臼齿发育不健全,特别是第一对前臼齿极小而退化,第二前臼齿与第一前臼齿相近,前臼齿齿冠依次而大,第三枚单齿峰,第四前臼齿为裂齿,呈三角形,外侧原尖强大,后尖较低,后内缘有一小齿突。臼齿近似菱形,具一圆形后叶,外侧前尖和后尖较发达,后侧的两个小齿尖形成低而狭窄的嵴,内侧基部为一半圆形跟座。第一对下前臼齿仅为一不明显的小瘤。第二对下前臼齿和第三对下前臼齿的齿尖发达。下臼齿发展为裂齿,下原尖和下后尖几在同一线上,下前尖低,后跟座盆状,边缘具5个小的齿突。第二下臼齿近似圆形,前内缘低平,后缘具3个明显的齿突。齿式为:(3·1·4·1)/(3·1·4·2)=38。
国内分布:猪獾为我国遍布种,尤以南方多见,其中包括江苏海门、宜兴,浙江浦江、临安,福建福清、崇安、屏南,安徽旌德、宁国,湖北宜昌、巴叶,湖南会同,江西铅山,四川汶川,广东罗定,广西陆川,云南丽江,陕西佛坪、紫阳、太白、镇安、柞水、宁强、南郑;甘肃文县、岷山,青海囊谦,山西大同、阳泉、长治、阳城,北京,河北承德、石家庄以及西藏东部等地。;
资料来源:高耀亭等, 1987. 中国动物志 兽纲第八卷 食肉目. 北京:科学出版社.
pdf下载地址:
Arctonyx_collaris.pdf作者:高耀亭等
年代:1987
专著名称(题名、期刊名):中国动物志 兽纲 食肉目
卷期:第八卷
页:1-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