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aphurus davidianus Milne-Edwards, 1866
Pere David’s Deer
鉴别特征:头体长150~200厘米,肩高114厘米,尾长500,颅全长400~420,体重150~200千克。大型漂亮的红褐色鹿,具有长而波状的针毛和独特的角型。角无眉叉,但有一长的后枝,几乎和背部平行,前后两枝的分叉都向后伸展。有时一年中不止一次脱角,较大的一架夏季角在6~8月发情后于11月脱落。第2架角如果存在,在1月份长成,数周后即脱落。夏毛赭色(黄褐),冬毛绒厚,暗灰色,腹面则为明亮的奶油色。沿背脊有一条深色纵纹。头细长,眼大,耳小而尖。雄性颈下有鬣毛。尾长,末端具黑色簇毛,垂下超过后肢的踝关节。头骨狭长,泪窝明显,鼻骨窄,上犬齿很小。
分布:历史上从中国东北至华南的沼泽栖息地,现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江苏大丰和湖北石首建立了野外种群。特有种。
生态和习性:过去生活在地势低洼的草地和季节性泛滥的芦苇湿地,诸如长江下游沿岸的滩涂。吃草、芦苇和灌木叶。营单性集群或母子群生活。喜水,善游泳,长时间停留在水中,较温驯。在繁殖季节,雄鹿断食为交配权而争斗,在争斗中雄鹿不仅用角和牙齿,而且也用后脚站立进行“拳击”。它们在第二年达到成熟。怀孕期270~300天。每胎1仔,很少2仔。幼仔在10~11月龄时断奶。可存活18年。长腿和宽的蹄适应于在沼泽地上行走。
保护现状:麋鹿在1900年灭绝,今天它们的存在完全依靠保护。最早的圈养种群是中国皇帝保留在南海子猎苑,法国的大卫神父发现它们并得到了描述这个种的标本,中国种群由于洪水和战乱而灭绝。但当时已经有些动物作为礼物送往欧洲,英国乌邦寺收集了一个种群。贝福德公爵在1985和1987年间捐赠3群(其中一群捐给大丰,虽然来自英国和欧洲其他动物园,但实际上也是来自于乌邦寺)给中国政府,重引进到北京麋鹿苑和大丰。所有的圈养种群均繁衍良好,有些动物已经偶然地和有意地放归野外。
保护现状:China RL—EW,China Key List—I,IUCN RL—CR D ver 2.3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