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拉丁名:Lophura leucomelana (Latham, 1780)
英文名:Kalij Pheasant
俗名:鸬雉、黑鸡
分类
目名:鸡形目Galliformes
科名:雉科Phasianidae(雉鸡类Pheasant)
类群:陆禽
简介
很少见的体型较大(70cm)的黑色雉类。
分布
国内分布
可见度:很少见
国内分布:仅分布于西藏南部和云南西部海拔2100~3200米的亚热带森林。
国际分布
国际分布:分布于印度、缅甸、尼泊尔、泰国以及中国的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等。
观鸟地点
云南省铜壁关自然保护区。
野外识别
整体特征
大小:较大(40-80cm),体长70cm
体型:像雉鸡
主要颜色:黑
次要颜色:灰
背面颜色:黑
背纹样式:条纹
腹面颜色:灰
腹纹样式:条纹
腿部颜色:灰褐
头部
嘴长:很短(小于头部长度)
嘴的类型:短粗而下弯(像雉类)
嘴部颜色:淡绿
眼睛颜色:褐
眼周颜色:红
头顶羽冠:明显
头顶颜色:黑
前额颜色:黑
喉部颜色:黑
颈部颜色:黑
飞行时特征
飞行方式:不停扇动直线式(像麻雀)
翅的类型:圆形(像麻雀)
尾的类型:圆尾(像八哥)
停留时特征
停留姿态:身体直立、身体水平
停留位置:灌丛
尾部动作:与身体平行
行走时特征
行走方式:多步行
尾上颜色:黑
尾上羽纹样式:纯色
雄鸟腿上的“距”:1个
足的类型:常态足(3趾向前,1趾向后)
叫声
叫声特点:单调刺耳、婉转多变、相似音节重复、哨声、尖细、低沉、洪亮。
叫声拼音:kurr-kurr-kurrchi-kurr
鸣叫频率:偶尔鸣叫
生态习性
生境
常出现的地方:森林、山地
夜间栖息的地方:树冠
夜间栖息集群:有
觅食
活动时间:白天
食物:草、种子、果实、昆虫
觅食方式:边行走边吃
繁殖
婚配制度:一雄多雌
繁殖生境:森林、山地
巢的类型:地面巢
筑巢材料:草
每窝鸟卵数量:5~15
鸟卵形状:卵形(像鸡蛋,一头尖一头钝)
鸟卵颜色:黄、粉
鸟卵颜色样式:纯色
鸟卵大小:中等(鸡蛋大小)
孵卵方式:雌鸟孵卵
孵化时间:中等(24-25天)
雏鸟形态:早成雏
性成熟年龄:2年
迁徙
该种类为留鸟。
保护状况
濒危状况
IUCN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等级:未予评估Not Evaluated
红皮书中的濒危等级:稀有(R)
濒危状况:数量很少,很难见到。
致危原因:栖息地丧失和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
保护等级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II级
CITES附录:未列入
相似种类
白鹇Lophura nycthemera
与白鹇区别在于腿灰或褐色,尾较短,体羽几无白色。雌鸟褐色,颏杂白色,与白鹇雌鸟区别在于外侧尾羽深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