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库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库 > 濒危鸟类专题

白尾稍虹雉-濒危鸟类 Lophophorus sclateri

2013年03月27日 09:35
白尾梢虹雉-中国野鸟图库
白尾稍虹雉分布图

名称

拉丁名:Lophophorus sclateri Jerdon, 1870

英文名:Sclater‘s Monal Pheasant

俗名:雪鹅

 

分类

目名:鸡形目Galliformes

科名:雉科Phasianidae(雉鸡类Pheasant

类群:陆禽

 

简介

很少见的体型较大(70cm)的色彩艳丽的雉类。

 

分布

 

国内分布

可见度:很少见

国内分布: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

 

国际分布

国际分布:印度东北部和缅甸东北部。

 

观鸟地点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百花岭

 

野外识别

整体特征

大小:较大(40-80cm),体长70cm

体型:像雉鸡

主要颜色:绿

次要颜色:白

背面颜色:蓝

背纹样式:纯色

腹面颜色:黑

腹纹样式:纯色

腿部颜色:褐

 

头部

嘴长:很短(小于头部长度)

嘴的类型:短粗而下弯(像雉类)

嘴部颜色:黄

眼睛颜色:褐

眼周颜色:蓝

头顶羽冠:很少

头顶颜色:深绿

前额颜色:深绿

喉部颜色:深绿

颈部颜色:棕

 

飞行时特征

飞行方式:不停扇动直线式(像麻雀)

翅的类型:圆形(像麻雀)

尾的类型:圆尾(像八哥)

停留时特征

停留姿态:身体直立、身体水平

停留位置:灌丛、地面

尾部动作:与身体平行

行走时特征

行走方式:多步行

尾上颜色:棕

尾上羽纹样式:条纹

雄鸟腿上的“距”:1

足的类型:常态足(3趾向前,1趾向后)

 

叫声

叫声特点:哨声、洪亮。

叫声拼音:go-li

鸣叫频率:偶尔鸣叫

 

生态习性

生境

常出现的地方:森林、山地

夜间栖息的地方:树冠

夜间栖息集群:有

 

觅食

活动时间:白天

食物:草、种子、果实、昆虫

觅食方式:边行走边吃

 

繁殖

婚配制度:一雄多雌

繁殖生境:森林、山地

巢的类型:地面巢、洞穴巢

营巢集群:无

筑巢材料:草、树枝、树叶、羽毛、树洞

每窝鸟卵数量:2~5

鸟卵形状:卵形(像鸡蛋,一头尖一头钝)

鸟卵大小:中等(鸡蛋大小)

孵卵方式:雌鸟孵卵

雏鸟形态:早成雏

性成熟年龄:2

 

迁徙

该种类为留鸟。

 

保护状况

濒危状况

IUCN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等级:易危VUVulnerable

红皮书中的濒危等级:稀有(R

濒危状况:分布区狭窄,均为零星发现,数量极少。

致危原因:白尾梢虹雉个体较大,行动笨拙,日活动规律性强,易遭人类与天敌捕杀。

敌:猛禽及小型食肉兽。

 

特有状况

我国特有。偶见于我国邻近地区。

保护等级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I

CITES附录:附录一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