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库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库 > 濒危鸟类专题

大鸨-濒危鸟类 Otis tarda

2013年03月27日 05:02
大鸨分布图
大鸨-贺鹏

名称

拉丁名:Otis tarda Linnaeus, 1758

英文名:Great Bustard

俗名:地鵏、独豹、鸡鵏、老鵏、青鵏、套道格、羊鵏、野雁

分类

目名:鹤形目Gruiformes

科名:鸨科Otidae(鸨类Bustard

类群:陆禽

 

简介

较少见的体型很大(100cm)的鸨。

 

分布

 

国内分布

可见度:较少见

国内分布:繁殖于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等地,越冬于辽宁、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江西、湖北等省,偶尔见于福建,此外也有少数终年留在繁殖地。

国际分布

国际分布:主要分布于欧洲南部、摩洛哥北部、中东、阿富汗北部、中亚、西伯利亚南部、蒙古,往东一直到俄罗斯东部,偶尔也见于印度和日本。

 

野外识别

整体特征

大小:很大(体长 > 80cm),体长100cm

体型:像雉鸡

主要颜色:棕

次要颜色:灰

背面颜色:棕

背纹样式:条纹

腹面颜色:灰

腹纹样式:纯色

腿部颜色:黄褐

 

头部

嘴长:很短(小于头部长度)

嘴的类型:尖而粗(像鹤)

嘴部颜色:黄

眼睛颜色:黄

眼周颜色:灰

头顶羽冠:无

头顶颜色:灰

前额颜色:灰

喉部颜色:灰

颈部颜色:灰

 

飞行时特征

飞行方式:较少飞行

翅的类型:方形(像大型猛禽)

尾的类型:平尾(像鹭)

停留时特征

停留姿态:身体直立

停留位置:灌丛、地面

鸣叫频率:不叫

尾部动作:抬高尾羽、与身体平行

行走时特征

行走方式:多步行

尾上颜色:棕

尾上羽纹样式:条纹

足的类型:常态足(3趾向前,1趾向后),后趾退化

 

叫声

一般不叫

 

生态习性

生境

常出现的地方:荒漠、草原、河流湖泊及池塘、山地、农田

 

觅食

活动时间:白天、晨昏

食物:草、种子、果实、昆虫、两栖爬行类

觅食方式:静立啄食

 

繁殖

婚配制度:一雄多雌

繁殖生境:草原

巢的类型:地面巢

营巢集群:无

筑巢材料:草

每窝鸟卵数量:2

鸟卵颜色:绿

鸟卵颜色样式:有斑点

鸟卵大小:较大(鹅蛋大小)

孵卵方式:雌鸟孵卵

孵化时间:中等(31-32天)

雏鸟形态:早成雏

 

迁徙

南迁时间:10-11

北迁时间:3-4

迁飞时刻:白天

迁徙路线:东部候鸟迁徙区

 

保护状况

濒危状况

IUCN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等级:易危VUVulnerable

红皮书中的濒危等级:易危(V

濒危状况:数量十分稀少。

致危原因:草原退化造成栖息地丧失,当地人们乱捕乱猎和拾卵毁巢。

 

保护等级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I

CITES附录:附录二

 

背景知识

 

据雉的造字手法,可以推知,鸨的左半从“匕”加“十”,也应该是有所指的,即与所谓喜淫有联系。《说文》对此没有说明,在《六书正伪》中说左上半的“匕”是“比之省也。从十,十,相比”。这个解释是一种避讳,说白了,匕是雌性生殖器的符号,十是雄性的符号,“匕”加“十”也就是交配的意思。古代草原上栖息的雉、雁和鸨都很多,它们到发情时都有交配行为,但因为只有鸨的身躯肥大,最不善飞,故人们容易观察到鸨的交配情况,留下鸨喜欢交配的印象,故创造了这个字。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