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库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库 > 濒危鸟类专题

小鸨-濒危鸟类 Otis tetrax

2013年03月27日 04:49
小鸨分布图
小鸨-转载

名称

拉丁名:Otis tetrax Linnaeus, 1758

英文名:Little Bustard

俗名:地鵏

 

分类

目名:鹤形目Gruiformes

科名:鸨科Otidae(鸨类Bustard

类群:陆禽

 

简介

很少见的体型较大(45cm)的褐色鸨。

 

分布

 

国内分布

可见度:很少见

国内分布:仅分布于新疆并在此繁殖。

国际分布

国际分布:分布于印度、欧洲。

 

观鸟地点

新疆天山博格达峰北麓琵琶柴荒漠;

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莫索弯梭梭荒漠;

新疆六运湖边梭梭荒漠;

新疆阿尔泰西南部福海荒漠。

 

野外识别

整体特征

大小:较大(40-80cm),体长45cm。较大(像鸡)。

体型:像鹳类。

颈部长度:长(等于或长于身体厚度)

尾羽长度:短(短于身体长度的一半)

腿长度:长(露出部分等于或长于身体厚度)

主要颜色:灰褐

次要颜色:白

背面颜色:灰褐

背纹样式:条纹

腹面颜色:白

腹纹样式:纯色

腿脚颜色:黄绿

 

头部

嘴长:很短(小于头部长度)

嘴的类型:尖而粗(像鹤)

嘴部颜色:灰

眼睛颜色:黄

眼周颜色:灰褐

头顶羽冠:无

头顶颜色:灰褐

前额颜色:灰褐

喉部颜色:灰

颈部颜色:灰褐

 

飞行时特征

翅的类型:方形(像大型猛禽)

尾的类型:圆尾(像八哥)

尾下颜色:白

尾下羽纹样式:纯色

停留时特征

停留姿态:身体水平

停留位置:草丛、灌丛、地面

行走时特征

行走方式:多步行

尾上颜色:灰褐

尾上羽纹样式:黑白色条纹各一道

足的类型:常态足(3趾向前,1趾向后),后趾退化,适于奔走

 

叫声

叫声特点:飞行时第四枚初级飞羽能出哨音。

叫声拼音:求偶叫声为干涩、持久的prrrt声。

 

生态习性

生境

常出现的地方:荒漠、森林、草原、山地

 

觅食

活动时间:白天

食物:草、种子、果实、昆虫

觅食方式:边行走边吃、啄虫、啄食种子

 

繁殖

婚配制度:一雄一雌、一雄多雌

繁殖生境:草原

巢的类型:地面巢

筑巢材料:草

每窝鸟卵数量:3-4

鸟卵形状:卵形(像鸡蛋,一头尖一头钝)

鸟卵颜色:褐、绿

鸟卵颜色样式:有斑点、有条纹

孵卵方式:雌鸟孵卵

孵化时间:中等(20-22天)

雏鸟形态:早成雏

 

迁徙

南迁时间:10-11

北迁时间:3-4

迁飞时刻:白天

迁徙路线:西部候鸟迁徙区

 

保护状况

濒危状况

IUCN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等级:近危NTNear Threatened

濒危状况:数量不断减少。

致危原因:开垦草原和过度放牧导致的栖息地破坏和减少。

 

保护等级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I

CITES附录:附录二

 

相似种类

大鸨Otis tarda

波斑鸨Otis undulata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