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库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库 > 濒危鸟类专题

海南[夜]鳽-濒危鸟类 Gorsachius magnificus

2013年03月27日 12:55
海南[夜]鳽分布图
海南鳽-转载

名称

拉丁名:Gorsachius magnificus (Ogilvie-Grant, 1899)

英文名:White-eared Night Heron, Chinese Night Heron

别名:海南夜鳽、海南鳽、海南虎斑鳽、虎斑夜鳽、白耳夜鹭

 

分类

目名:鹳形目Ciconiiformes

科名:鹭科Ardeidae(鹭类Heron

类群:涉禽

 

简介

极少见的体型较大(58cm)的褐色鹭。

 

分布

 

国内分布

可见度:极少见

国内分布:仅见于安徽霍山,广西武鸣、隆安、瑶山,浙江杭州市、临安、天目山,福建西北部邵武、建阳,广东英德,广东南雄和海南白沙、乐东、琼中、五指山等地。其中在海南为留鸟,其他地方为夏候鸟或旅鸟。

国际分布

国际分布:仅分布于中国。

 

观鸟地点

广东粤北车八岭国家自然保护区

野外识别

整体特征

大小:较大(40-80cm),体长58cm。较大(像鸡)。

体型:像鹭类。

颈部长度:长(等于或长于身体厚度)

尾羽长度:短(短于身体长度的一半)

腿长度:长(露出部分等于或长于身体厚度)

主要颜色:褐

次要颜色:白

背面颜色:褐

背纹样式:斑点

腹面颜色:白

腹纹样式:斑点

腿脚颜色:黄绿

 

头部

嘴长:较短(约与头部等长)

嘴的类型:长而直(像啄木鸟和鹭)

嘴部颜色:黄

眼睛颜色:黄

眼周颜色:白

头顶羽冠:很少

头顶颜色:

前额颜色:

喉部颜色:白

颈部颜色:

 

飞行时特征

翅的类型:圆形(像麻雀)

尾的类型:平尾(像鹭)

尾下颜色:白

尾下羽纹样式:斑点

停留时特征

停留姿态:身体直立、身体水平

停留位置:灌丛、树枝、水面

行走时特征

行走方式:多步行

尾上颜色:褐

尾上羽纹样式:纯色

足的类型:常态足(3趾向前,1趾向后)

 

叫声

不详。

 

生态习性

生境

常出现的地方:河流湖泊及池塘、沼泽

 

觅食

活动时间:白天

食物:昆虫、鱼类、两栖爬行类

觅食方式:静立观察、啄食

 

繁殖

繁殖生境:河流湖泊及池塘、沼泽

巢的类型:树上巢

雏鸟形态:晚成雏

 

迁徙

南迁时间:10-11

北迁时间:3-4

迁飞时刻:白天

迁徙路线:中部候鸟迁徙区

 

保护状况

濒危状况

IUCN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等级:濒危ENEndangered

濒危状况:数量极少,曾被认为灭绝。

致危原因:栖息地丧失。

特有状况

我国特有。

保护等级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II

CITES附录:未列入

 

背景知识

这种鸟据记载是由英国人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在中国海南岛发现的,长期以来仅在大英博物馆里保存有一副标本,因为以后再也未能获取到相关信息,故而被称为“世界上最神秘的鸟”。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