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3C0001100002272
0002154
QTPMB
中国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完整
合作研究共享
普通
CSTR:19715.10.2163C0001100002272
子午沙鼠
Meriones meridianus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哺乳纲 Mammalia
啮齿目 Rodentia
仓鼠科 Circetidae
21131111182
陈卫,高武:2000: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体型中等,体长一般不超过150mm(个别除外)。尾长接近或略超过体长。后足覆有密毛。体背沙棕色,腹毛纯白色。 形态 外形:为沙鼠属中等大小的种类。体长一般不超过150mm(叶城亚种标本有些个体较大)。耳较短小,一般为后足长之半。后足附部和掌部被有密毛,只在足根部有一很小的无毛圆块小区。耳壳前缘密生一列长毛,耳壳内侧顶部被短毛,耳壳内表面无毛。尾较长,接近体长(塔里木亚种尾长大多超过体长,叶城亚种接近或超出体长)。爪白色。 毛色:身体背面自头至尾基均沙棕色,毛基灰色,灰色毛基约占整个毛长的2/3以上。毛端沙棕色,尖部为黑色。背部体毛间杂有黑色长毛,其中段较粗而深黑色,基部也为灰色。臀部和体侧具棕色和白色长毛。体侧毛色较浅,呈沙黄色。耳壳前缘毛较长,为沙黄色,基部白色;耳壳背面毛较短,为沙黄色。耳壳边缘污白色或沙黄色,耳壳基部后方具一块白色长毛。眼周、颊部污白色,毛尖沾棕色。腹面自须喉部至尾基均为纯白色。背腹毛在体侧分界明显。四肢内侧毛色同腹部毛色,外侧带沙黄色。尾毛背面沙棕色,腹面浅沙棕色,有些个体腹面中段色较白。尾端毛束较短,呈毛笔头状,黑色或棕黑色。塔里木亚种在尾背面1/2以后具黑色长毛,且十分明显,后端的毛束长而呈棕黑色;木垒亚种尾背面2/3以后具黑色长毛,毛束黑或棕黑色。 头骨:头骨较宽大,两听孔间距离远超过颅长之半。吻部较狭长。鼻骨也狭长,前后宽窄相近,后端稍窄不尖突。两额骨在后部略隆起。顶骨宽大,几呈方形,前缘与额骨间以一横直线相接。顶骨中部隆起。顶间骨较大,呈两侧稍尖的椭圆形,后缘凸度较大。门齿孔较长,其后端接近第1臼齿连线。腭孔位于M1、M2之间。翼窝远离M3后缘连线。听泡特别发达,其长超过颅全长的1/3以上。听孔前壁鼓泡状,与鳞骨颧突角相接。乳骨泡膨大,明显超出枕骨之后。 牙齿:上门齿具1纵沟,稍偏于外侧。臼齿与其他沙鼠相似。 量衡度(衡:g;量:mm) 外形: 体长 体重 体长 尾长 后足长 耳长 ♂♂(124) 63.2 (49—92) 125.6 (90—154) 113.9 (80—154) 30.2 (25—35) 14.9 (10—18) ♀♀(98) 60.1 (34—84) 119.1 (95—140) 113.8 (84—141) 30.1 (25—35) 15.0 (10—18) 头骨: 性别 颅全长 颅基长 鼻骨长 腭长 齿隙 颧宽 眶间宽 ♂♂(122) 35.5 (30.6—39.0) 31.2 (27.3—34.3) 13.1 (10.0—14.5) 14.9 (13.1—17.0) 9.0 (7.3—10.0) 18.9 (16.2—20.9) 6.0 (5.2—6.8) ♀♀(98) 34.8 (30.5—37.1) 30.6 (27.2—33.6) 12.8 (10.9—14.4) 14.6 (12.6—16.3) 8.9 (7.6—10.5) 18.6 (16.8—20.5) 5.9 (5.3—6.4) 性别 后头宽 听泡长 听泡宽 上颊齿列长 下颊齿列长 ♂♂(22) 16.9 (15.1—18.4) 13.1 (11.3—14.9) 9.3 (8.0—11.0) 4.3 (3.5—4.9) 4.4 (3.6—5.3) ♀♀(98) 16.7 (14.8—18.9) 12.9 (10.7—14.1) 9.2 (8.0—10.4) 4.2 (3.6—5.0) 4.4 (3.6—5.2) 陈卫,高武:2000:生物学描述 子午沙鼠是欧亚大陆中部荒漠、半荒漠的鼠种。分布范围很广,适应多种生境。在荒漠中的固定、半固定灌丛沙丘、沙梁低地、水渠堤岸,土堆坟地均有分布。喜干旱,回避潮湿,农业区的水利灌溉不利于它们的生活。只有部分种群进入农业区,甚至进入房舍、帐篷,是干旱荒漠中的优势或常见种类之一。山西刘焕金等(1984)报道,子午沙鼠分布的境内植物主要有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白草(Pennisetum flaccidum)和稗子(Ethinochloa crusgal-li)等,土壤则为较干旱的沙性土壤。内蒙古自治区二连一带常栖于柽柳(Tamarixchinensis)丛下,由四子王旗至乌拉特中后旗,则常见于白刺(Nitraria sibirica)和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丛生的沙丘中(赵肯堂,1981)。而陕西省黄土高原无论塬面,还是沟坡灌丛、草地以及农田均较常见,特别是农田耕作地之间的小片荒地之中(王廷正主编,1992)。新疆塔里木盆地荒漠中,多栖息在胡杨(Populus diversifolia)、柽柳混交林或稀疏的胡杨林内,以及旱地芦苇丛生的沙地。荒漠中杂草丛生的潮湿地段,该鼠很少栖息。垂直分布可从海拔-150m的吐鲁番盆地上升到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荒漠(王思博等,1983)。 子午沙鼠打洞穴居,洞道不甚复杂。常见有夏季洞(临时洞)和冬季洞(居住洞)之分。洞穴分散。夏季洞洞口一般单个,常常开口在灌丛的沙丘下,农业区则常利用田埂、墙角等处。洞口的形状、数量常因栖息地土质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洞口方向以朝南者最多,朝北者最少。洞径3—6cm,洞道曲折,分支多,相互连接。还有一些盲端,洞道距地面几厘米或十几厘米,以备逃跑时破洞而出。其他洞道一般深约1m,洞道总长2—3m,洞内有巢室1个和生殖室3—4个。巢材中常见有芦苇、狗尾草和白草等的茎叶,巢径(12cm×13cm)一(15cm×16.7cm),盘形或球形。粘土质的环境中,洞道可分为2—3层,仓库和巢室一般在中下层洞内。冬季洞较夏季洞复杂,洞口多(2一7个),洞径在粘土地段5一7cm,沙土地段6—11cm。洞道长可达4m以上,距地面最深可达2m左右,侧支和盲端也较多。每个冬季洞内常居住多只子午沙鼠,最多可达15只(赵肯堂,1981)。冬季时夏季洞则改为临时洞,形成一片片孤立的集中区,配制并不很集中。外出觅食时,常掩盖隐蔽洞口,特别是妊娠和哺乳期的孕鼠。 子午沙鼠食物主要为环境中的耐旱植物,如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柽柳、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和猪毛菜(Salsola collina)等沙生植物的种子,也啃食植物的茎叶等绿色部分,用以解渴及充饥。农业区则盗食作物幼苗、种子,也食少量昆虫。种子占64.97%,动物性食物占13.16%,6月份以前,芦苇根茎及芽为主要食物,占77.78%(宋恺,1984)。山西晋中地区,早春以刚出土的嫩芽为食,夏天啃食嫩叶、花部等;秋天的食物则有部分农作物种子,冬季以苍耳、蒺藜、狗尾草和棉蓬等种子为食。食物组成与其生活环境的食物条件不同而有所不同(刘焕金,1984)。冬季有储粮习性,但洞内储存粮食有限,不足以维持整个冬季。因此,在冬季常常出洞活动。消耗、贮粮和外出采食同时进行。日食量7.7一10.66g (刘焕金,1984)。昼夜活动。但在夏季,气候炎热时营夜间活动,而以前半夜活动最为频繁。秋季气温逐渐降低,白昼活动频率也渐增加,以秋季白昼活动最为常见,冬春也常见白天出洞。可以远离洞口觅食。最大范围可达2Om2以上,一般活动范围在5m2范围左右。冬天活动范围较小,通常是数只聚居在一个冬用洞内,而将周围的夏季洞改为临时洞,活动一般在冬用洞和夏季洞之间,而少与其他冬季洞内的沙鼠来往。刘焕金等曾报道子午沙鼠的采食最远可离开洞口147m,并有明显的路线踪迹,来回路线一致,线路宽约9一17cm。 子午沙鼠繁殖能力较强,每年从2月开始繁殖,而1月即可见有少数雄鼠睾丸下降,直至10月份仍可见繁殖雌鼠。全国各地繁殖时间略有差别。4月份大多数越冬雌鼠即已妊娠,从交尾后开始离开冬季洞而迁入夏季洞,单独居住并准备繁殖。每胎3—12只,平均6只,妊娠期22—28天左右,幼鼠一个月左右即可离洞独立生存。5一7月即可有大批幼鼠离洞活动。6一7月份检查雌鼠子宫,可见有明显子宫斑的怀孕雌鼠。同时6一7月份的繁殖鼠中,部分当年春天出生的沙鼠,也加入繁殖种群,形成繁殖的第二次高峰期。7—8月以后,怀孕雌鼠数量逐渐下降,但可一直持续到10月左右。如新疆木垒,9月份调查仍有80%的雌鼠怀孕(马勇等,1987)。内蒙古地区中部到10月份仍有繁殖。所以该鼠的繁殖每年至少两次,多者可达3次。因当年幼鼠的参与,第2、3次繁殖的峰值较高,并有一定连续性。 由于春、夏季繁殖的幼鼠大批加入种群,至秋季时,子午沙鼠种群数量增长很快,可以达到早春的5—10倍(王思博等,1983)。秋季种群中,幼鼠约占了80%以上。冬季由于温度、食物等生存条件的恶劣以及流行病的传播,致使大批幼鼠和老龄个体死亡,特别是出生较晚的个体,使冬季种群回到原有水平。子午沙鼠种群数量年际间变化比较稳定(王思博等,1983)。内蒙古地区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的年度变动则也很明显(赵肯堂,1981)。在各种生境中,多为常见种或优势鼠种。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白刺灌丛(Nitraria sibirica)沙包,百夹日捕获率为25.67%;河岸阶地及河漫滩的胡杨、沙枣生境,捕获率为7.17%;而河滩低地的柽柳灌丛,捕获率为4.83%(宋恺,1984)。新疆伊吾下马崖,淖毛湖公社的统计,在以红柳为主的沙丘和灌丛中,百夹日捕获率甚至达50%—80%。子午沙鼠经常同大沙鼠、红尾沙鼠等在同样景观中分布,且往往是各景观中的优势鼠种。 陈卫,高武:2000:分类讨论 子午沙鼠由于分布很广,描述过的亚种有10多个。亚种分类的依据主要有①毛色的深浅;②尾及尾梢黑毛的多少和颜色的深浅;③尾长以及和体长之比;④听泡大小与头全长之比。虽然各项指标在个体之间存有一定变异,但综合各项指标比较,子午沙鼠的亚种分类还是比较稳定,争议不大,特别是国内各亚种的分类。 根据记录,子午沙鼠国内一共曾有7个亚种记录。分布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省区。国内分布区东部的子午沙鼠,根据各家意见,一般认为全部为内蒙古亚种 psammophilus。该亚种毛色深棕带红,不显沙灰色调。另据 Buchner(1889)以青海标本,订名 Gerbillus roborowskii,而Thomas (1908)也据山西标本,订名 Meriones auceps。以后的分类学家(Allen 1940,Ellerman 1951)将其归入 M.m. psammophilus 之内。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1984)仍认为 roborowskii亚种成立。根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标本比较以及《青海经济动物志》一书的描述,均看不出青海的标本同内蒙古亚种的显著区别,认为仍应归入 psammophilus 之中。Corbet(1978)则承认 Meriones auceps 的亚种地位。经比较山西太原地区的子午沙鼠,同河北、内蒙古以及甘肃、青海等地毛色均为一致。Thomas 的标本很可能是个体差异较大的标本。因此,auceps 和 roborowskii 都应属于 psammophilus 的异名。psam-mophillus 的分布向西达到新疆东部的哈密。 国内子午沙鼠其他各亚种的分布,均在新疆境内。包括分布北疆的阿勒泰亚种(buechneri)、伊犁亚种(penicilliger)、木垒亚种(muleiensis)以及分布南疆的塔里木亚种(lepturus)、叶氏亚种(jei)和叶城亚种 cryptorhinus。Ellerman(1951)在子午沙鼠分类中将 Blanford 于1875年根据新疆叶城标本订名的 Gerbillus cryptorhinus 归并入 psammophilus。钱燕文等(1965)年对南疆子午沙鼠分类的核对中,指出无论体型大小、毛色、毛长之比例 psammophilus 和 cryptorhinus 都有相当差别。所以将 cryp-torhinus 独立出 psammophilus,重新承认其亚种地位。jei 和 muleiensis 两个亚种是我国分类学者汪松、王逢桂等定名,两个亚种与其他亚种都有明显的差异。jei 产自吐鲁番,个体较小,体背深灰棕色而不同于其他亚种。 muleiensis 模式产地是新疆北部木垒,体色呈沙灰棕色,有别于其他亚种。国内7个亚种的各种特征比较见表4。 表4 子午沙鼠各亚种特征比较 亚种 毛色 尾毛及尾梢黑色毛束 尾长与体 长之比% 听泡长与 颅全长之比% psammophilus 深沙棕色稍红 无灰色 尾背黑毛束略长于 buech- neri,毛束黑色 较短86.0% 38.7% buechneri 深沙棕褐色带灰 尾背黑毛长约3mm,毛束黑 色 较短84.7% 36.0% muleiensis 沙黄色带灰,无棕褐色 尾背2/3以后,具稀而短的 黑毛,毛束黑或棕黑色 略长97.7% 38.1% penicilliger 沙土色,带灰色较浓 尾背黑毛稀,短,毛束黑褐, 明显 较长110.9% 37.3% cryptorhinus 沙黄色稍带棕 尾背毛色略长于 buchneri, 毛束棕黑色 略长95.4% 37.0% lepturus 浅灰一沙棕色,沙色较浓带 灰色 尾背1/2以后,黑色长毛增 多,毛束棕黑色 较长109.1% 36.8% jei 明显的灰棕色 尾毛不蓬松;毛束短,棕黑色 略长102.9% 35.6% 陈卫,高武:2000:经济意义 子午沙鼠由于啃食各种植物种子,对荒漠植物的生长和固沙植物都有很大的危害。农作区进入农田、粮仓,盗食谷物,危害瓜果,造成减产。同时由于筑洞做巢和储粮,对农田水利设施等也有破坏。子午沙鼠由于分布广,数量大,还是重要的防疫鼠类之一。其体上主要寄生蚤有客蚤属(Xenopsylla)、角头蚤属(Echidnopha-ga)、病蚤属(Nosopsyllus),以及沙鼠蚤(Gerbillophyllus)、眼蚤(Ctenophthalmus)等多种蚤类。体蚤指数一般为5%—10%,洞口染蚤率40%—60%(王思博,1983)。除蚤类外,体上还常见有多种蜱螨,如璃眼蜱属的亚洲璃眼蜱(H. asiaticus)和东方璃眼蜱(H. amtolicum)等。子午沙鼠体内亦带有多种传染病的疫菌。在子午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内可终年检出感染鼠疫的沙鼠。春夏和秋冬季节交接时,常出现流行高峰。春夏季的高峰期在5月,同春天该鼠繁殖、迁洞等活动增加有关。秋季时则主要是因为种群数量的增加,形成流行的高峰。除鼠疫外,也是新疆塔里木出血热病自然疫源的携带者,还是皮肤利什曼病和布氏杆菌病的自然宿主。 子午沙鼠的天敌主要是狐狸、野猫等食肉的中小型猛兽和鹰、隼、鹊等猛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