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库

东亚豆粉蝶 Colias poliographus

物种信息

  • 物种名

    东亚豆粉蝶

  • 拉丁名

    Colias poliographus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昆虫纲 Insecta

  • 鳞翅目 Lepidoptera

  • 粉蝶科 Pieridae

  • 资源编码

    21131579176

  • 描述

    雄蝶体长17~20mm, 翅展44~55mm; 雌蝶体长15~18mm, 翅展46~59mm。体躯黑色。头胸部密被灰色长茸毛, 头及前胸茸毛端部红褐色。腹部被黄色鳞片和灰白色短毛, 腹面色较淡。触角红褐色,锤部色较暗, 端部淡黄褐色。复眼灰黑色,下唇须黄白色,端部深紫色。足淡紫色, 外侧较深。翅色变化较大, 一般为黄色或淡黄绿色, 前翅中室端部有一黑斑, 外缘为一黑色宽带,带中总是有一列形状不规则的淡色斑, Cu1与Cu2脉间色斑较大, M3与Cu1脉间缺淡色斑。后翅中室端部有一橙色斑,端带黑色模糊。 成虫的型: 将东亚豆粉蝶成虫确定为4个型: 普通型(♂ )、橙色型(♂)、黄色型(♀)、淡色型(♀)。普通型(♂): 翅面黄色, 前翅黑色外缘带内饰有一列大小不等的黄色斑,排成弧形, Cu1、与M3脉间缺黄色斑; 后翅外缘带于翅脉间间断, 边缘模糊, 其内方散布黑色鳞片较少。翅反面深黄色,色斑与黑缘型相似。该型最为常见。橙色型(♀): 翅面橙黄色, 前翅基部散布黑色鳞片至中室中部,不超过Cu2脉分支处。亚前缘脉前方灰绿色, 翅前缘基半部砖红色。中室端黑斑边缘有橙红色晕圈,斑中央散布橙色鳞片。黑色端带内色斑与普通型雄蝶相似, 但颜色较深。翅黑色端带模糊, 内饰一列较大的黄斑,边缘模糊连成带状。2A脉前方、端带内侧区域橙黄色,其上散布黑色鳞片,翅基部色较深。2A脉后方淡黄绿色。前后翅反面橙黄色。色斑与雄蝶相似, 该型个体数量较少。黄色型(♀):翅面黄色,翅斑与橙色型雌蝶相似。翅反面为黄色,较均匀。该型个体数量不多。淡色型(♀):翅斑与橙色型雌蝶相似,但翅面及端带中色斑为淡黄绿色,翅反面淡黄色,前翅顶角和后翅黄色较深。该型最为常见。东亚豆粉蝶型的变化与遗传和生态环境有关。据W. Hovanitz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 这种多型现象首先受遗传性状的控制,此外还受发育过程中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制约。在上述各型之间尚有中间型存在。 卵:纺锤形,上下端较细, 直径0.5mm,高约1.1mm。初产时乳白色,之后颜色变成乳黄色、橙黄色至橙红色, 顶端颜色略淡, 孵化前为银灰色, 有光泽。 幼虫:初孵幼虫体长约3mm, 头壳黑色,上有淡色短毛, 胸足黑色,胸腹部暗绿色, 体表密布黑色颗粒状小点。3龄时气门线黄白色清晰可见;老龄幼虫体长约30mm,头壳为绿色, 从正面看略呈圆形。体深绿色,密布小黑点, 体节多褶皱, 体背密生黑色短毛, 毛片亦为黑色。气门线黄白色, 气门的后方有橙色斑, 其下方有一圆形黑斑(发育不良时,该黑斑模糊或消失)。气门白色, 外环褐色。 蛹:长20~22mm, 鸡胸形, 头部突起较短。初化蛹时草绿色, 背面颜色较深, 侧腹面较淡。 羽化前体背浅黄绿色, 头胸缀紫色,翅缘、足及触角紫红色, 翅斑清晰可见, 腹部腹面色较淡。 生物学: 通常以幼虫或蛹越冬。在吉林省一年约发生2代, 越冬代成虫一般在5月份出现, 6月末至7月下旬出现当年第一代成虫, 9月初至10月上旬均可见到成虫。 蝶成虫一般产卵于寄主叶片表面, 通常单产, 偶有在一处产2粒者。初孵幼虫在叶片主脉处停留一段时间, 然后开始啃食叶肉, 残留叶背表皮而呈窗斑状。2龄时将叶片食成孔洞, 残留叶脉呈网状。3龄后食量增加, 将叶片食成大的缺刻或孔洞, 严重时可将叶片全部吃光, 仅残留叶柄。老熟幼虫在叶柄或侧枝下方化蛹。蛹为缢蛹。成虫羽化时从蛹的腹面沿头和触角裂开。

平台号 馆名 标本号 资源编码
2113C0001600275480 河北大学 327497 21131579176
2113C0001600275479 河北大学 326690 21131579176
2152CX004600000388 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 361 21131579176
2152CX004600000387 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 360 21131579176
2152CX004600000386 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 359 21131579176
2152CX004600000385 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 358 21131579176
共780条信息 共130页 每页显示6条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