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库

黄吻棱鳀 Thryssa vitrirostris

物种信息

  • 物种名

    黄吻棱鳀

  • 拉丁名

    Thryssa vitrirostris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鱼纲 Pisces

  • 鲱形目 Clupeiformes

  • 鳀科 Engraulidae

  • 资源编码

    21131119159

  • 描述

    黄吻棱鳀(学名:Thryssa vitrirostris)为鳀科棱鳀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包括非洲南部、红海、东非、波斯湾、巴基斯坦、印度、印尼、台湾、香港、文莱等海域,本鱼上颌骨长,达到超出基地第一胸鳍鳍条,颔骨椭圆形。后面鳃裂上部的暗斑;内鳃腔明亮的橙色,臀鳍软条31-40枚,体长可达20厘米,栖息在沿海,可作为食用鱼或饵鱼。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纳塔尔。体长为体高3.4~3.8倍,为头长4.0倍。头长为吻长4.7~5.4倍,为眼径4.0~4.5倍,为眼间隔3.4~3.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0~1.1倍。体延长,侧扁,背缘稍隆起,腹部窄尖,具棱鳞15~16+9个。头中大,侧扁,头顶直而上倾,中央具纵棱。吻短而钝,吻长稍小于眼径。眼大,中侧位。眼间隔中间凸出。鼻孔每侧2个,位近眼前方。口大,亚下位。上颌长于下颌,上颌骨末端伸越胸鳍基部。上下颌、犁骨、腭骨和舌上均具细牙。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12。鳃耙扁 针状。肛门紧靠近臀鳍。体被薄圆鳞;鳞片后具2~6连续沟,前区具3~5中断沟。背鳍较小,位于体中部,在臀鳍前上方,起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远。臀鳍起点位于背鳍最后鳍条下方。胸鳍较强大,下侧位,鳍端伸达腹鳍基部。腹鳍小,位于背鳍前上方,距胸鳍较距臀鳍为近。尾鳍分叉。幽门盲囊12个。体背部淡青灰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鳃盖后上角具一青灰色大皮瓣。背鳍、胸鳍和尾鳍青黄色,其余各鳍白色。

平台号 馆名 标本号 资源编码
2111C0002400018869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38719 21131119159
2111C0002400018786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38830 21131119159
2111C0002400018785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38828 21131119159
2111C0002400018784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38827 21131119159
2111C0002400018783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38826 21131119159
2111C0002400018687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38451 21131119159
共16条信息 共3页 每页显示6条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