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库

黄吻棱鳀

2017年02月10日 09:36
phylum:Chordata
门:脊索动物门
class:Pisces
纲:鱼纲
order:Clupeiformes
目:鲱形目
科名:Engraulidae
中文科名:鳀科
属名:Thryssa
种名:vitirostris
中名:黄吻棱鳀
描述:形态
测量标本10尾,采自广东汕头、海门、闸坡、汕尾,广西北海。体长91—118mm。
背鳍I,12—13臀鳍37—42胸鳍12腹鳍7。纵列鳞41—43横列鳞11。
体长为体高的3.7—4.2倍,为头长的4.26—4.77倍。头长为吻长的5.5—6.53倍,为眼径的4.0—4.67倍,为眼间隔的3.73—4.76倍。
体长形,侧扁。头侧扁,前端尖。吻短。眼侧位,距吻甚近。鼻孔显著,后鼻孔大于前鼻孔。口大,口裂向后下方略斜。上颌骨向后伸到胸鳍基。下颌骨短。两颌、犁骨、腭骨、翼骨和舌上有细小的齿。鳃盖光滑无纹。鳃孔宽大。假鳃不显著。鳃耙14—15+21—22,扁针形。鳃盖膜相互微连。鳃盖条12。肛门靠近臀鳍。
体被圆鳞,极易脱落。背鳍前有1小刺。腹缘棱鳞16+9—10。
背鳍位于臀鳍之前,起点距尾鳍基较距吻端为近。臀鳍始于背鳍最后鳍条的下方,鳍基甚长。胸鳍位低,向后伸到腹鳍基。腹鳍最小,位于背鳍的前下方。尾鳍叉形。
体白色,有银色光泽。靠近鳃盖后上角之处有一小块黄绿色的斑。背部淡绿色。背鳍、胸鳍和尾鳍黄绿色,其它各鳍为白色。
体小,一般体长约90mm。生活于浅海、产量少,经济价值不大,可供鲜食。

国内分布:北起福建福鼎沙埕,南至广西北海。
国外分布:西起非洲南部,东至中国福建福鼎。
资料来源:张世义, 2001.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鲟形目 海鲢目 鲱形目 鼠鱚目. 北京: 科学出版社
pdf下载地址:Thryssa_itirostris.pdf
  • 物种名

    黄吻棱鳀

  • 拉丁名

    Thryssa vitrirostris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鱼纲 Pisces

  • 鲱形目 Clupeiformes

  • 鳀科 Engraulidae

  • 资源编码

    21131119159

  • 描述

    黄吻棱鳀(学名:Thryssa vitrirostris)为鳀科棱鳀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包括非洲南部、红海、东非、波斯湾、巴基斯坦、印度、印尼、台湾、香港、文莱等海域,本鱼上颌骨长,达到超出基地第一胸鳍鳍条,颔骨椭圆形。后面鳃裂上部的暗斑;内鳃腔明亮的橙色,臀鳍软条31-40枚,体长可达20厘米,栖息在沿海,可作为食用鱼或饵鱼。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纳塔尔。体长为体高3.4~3.8倍,为头长4.0倍。头长为吻长4.7~5.4倍,为眼径4.0~4.5倍,为眼间隔3.4~3.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0~1.1倍。体延长,侧扁,背缘稍隆起,腹部窄尖,具棱鳞15~16+9个。头中大,侧扁,头顶直而上倾,中央具纵棱。吻短而钝,吻长稍小于眼径。眼大,中侧位。眼间隔中间凸出。鼻孔每侧2个,位近眼前方。口大,亚下位。上颌长于下颌,上颌骨末端伸越胸鳍基部。上下颌、犁骨、腭骨和舌上均具细牙。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12。鳃耙扁 针状。肛门紧靠近臀鳍。体被薄圆鳞;鳞片后具2~6连续沟,前区具3~5中断沟。背鳍较小,位于体中部,在臀鳍前上方,起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远。臀鳍起点位于背鳍最后鳍条下方。胸鳍较强大,下侧位,鳍端伸达腹鳍基部。腹鳍小,位于背鳍前上方,距胸鳍较距臀鳍为近。尾鳍分叉。幽门盲囊12个。体背部淡青灰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鳃盖后上角具一青灰色大皮瓣。背鳍、胸鳍和尾鳍青黄色,其余各鳍白色。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

上一篇:Elasmopus pectenicrus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