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库

哀牢髭蟾 Vibrissaphora ailaonica

物种信息

  • 物种名

    哀牢髭蟾

  • 拉丁名

    Vibrissaphora ailaonic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两栖纲 Amphibia

  • Anura

  • 锄足蟾科 Pelobatidae

  • 资源编码

    21131117133

  • 描述

    鉴别特征 新种于峨眉髭蟾V.boringi Liu相近,但新种的雄蟾上唇缘每侧有排列不规则的黑色角质刺10—16枚;胫跗关节达眼后角;蝌蚪唇齿式为Ⅰ:5—5/Ⅰ:4—4(4—3,3—3)。 形态描述 雄蟾体长平均75毫米左右,最大可超过80毫米。头较扁平,宽略大于长;吻棱显著,头侧自吻棱和颞褶一线以下向外倾斜;鼻孔近吻端,鼻间距约为眼间距的2/3;瞳孔纵置,眼球上半灰黄色,下半为浅蓝色;鼓膜隐蔽;颞褶细,斜达肩上方;上颌齿强壮,无犁骨齿;舌大,后端缺刻较深。 前肢长,前臂及手超过体长之半;指强壮,末端膨大略呈球形,指间无蹼,指长顺序 3 、1 、4 、2,节间肤棱极明显,与关节下瘤不相连接;内掌突大于外掌突,近圆形。后肢长度不及体长的1.5倍,胫跗关节达眼后角左右跟部不相遇,趾端膨大,但逊于指端;趾间约半蹼;趾节间肤棱显著,不与关节下瘤相连,趾侧缘膜显著;内蹠突发达,无外蹠突。 头体背面皮肤满布短而杂乱但又彼此相连的肤棱,结构若网状,体后部有少数稍大而形圆的瘰粒杂于其间。四肢背面肤棱极强,纵向排列,其间布有小疣。腹面满布小疣,大小与体侧相若,下颌部疣小而密,肛周疣稀疏,四肢腹面疣极少。 灰紫棕色的背面有许多碎黑斑点,后肢横纹少而不明显。腹面乳白色,满布黑色碎云斑。指 、趾末端米黄色。 第二性征 雄蟾上唇缘每侧有排列不规则的10——16枚黑色角质刺,9个标本中,刺有如下变异:每侧为10/10,12/11,12/12,13/13,14/13者各为1号标本;15/13者有2号标本;16/13,16/16者各为1号标本。雄蟾无声囊。

平台号 馆名 标本号 资源编码
2151C0002300017529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CIB024669 21131117133
共1条信息 共1页 每页显示6条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