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库

哀牢髭蟾

2017年02月12日 07:53
phylum:Chordata
门:脊索动物门
class:Amphibia
纲:两栖纲
order:Anura
目:无尾目
科名:Megophryidae
中文科名:角蟾科
属名:vibrissaphora
种名:ailaonica
中名:哀牢髭蟾
描述:形态 依据云南景东(69雄、8雌、卵群及蝌蚪)标本。
成体:雄蟾体长平均78mm左右,最大可超过87.6mm雌蟾体长73mm左右,身体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82。头较扁平,宽略大于长吻棱显著,头侧自吻棱和颞褶一线以下向外倾斜鼻孔近吻端,鼻间距约为眼间距的2/3瞳孔纵置,眼球上半部浅蓝色,下半部为黄褐色鼓膜隐蔽颞褶细,斜达肩上方上颌齿强壮,无犁骨齿舌大,后端缺刻较深。
前肢长,前臂及手长超过体长之半指粗壮,末端膨大略呈球形,指间无蹼指长顺序为3、1、4、2,节间肤棱极明显,与关节下瘤不相连接内掌突大于外掌突,近圆形。后肢长度不及体长的1.5倍,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后角,左、右跟部不相遇趾端膨大,但逊于指端趾间约具1/3蹼,趾侧缘膜显著趾节间肤棱显著,不与关节下瘤相连内蹠突发达,无外蹠突。
头体背面皮肤满布短细而又彼此相连的肤棱,结构如网状,体后部有少数稍大的圆形瘰粒杂于其间四肢背面肤棱甚强,纵向排列,其间有小疣。腹面满布小疣,大小与体侧者相近,下颌部疣小而密肛周围疣稀疏四肢腹面疣很少。
体背面灰紫棕色杂有许多碎黑斑点,后肢横纹显著,前肢横纹少而不明显。腹面乳白色,满布黑色碎云斑。指、趾末端米黄色。
表82 哀牢髭蟾成体量度(云南景东)
Table82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Vibrissaphora ailaonica Yang, Chen et Ma(Jingdong, Yunnan)
单位:mm
项目 20♂♂ 8♀♀ 项目 20♂♂ 8♀♀
体 长
SVL 98.0—126.0
110.7
141.2% 67.2—78.5
72.9 前臂及手长
LAHL 39.4—48.2
45.1
57.5% 38.7—41.2
40.1
55.0%
头 长
HL 29.5—36.6
32.9
42.0% 27.0—28.8
27.7
38.0% 前臂宽
LAD 9.7—14.7
12.6
16.1% 6.5—7.5
7.1
9.7%
头 宽
HW 27.7—36.6
31.7
40.4% 28.0—29.8
29.0
39.8% 手 长
HAL 18.9—22.8
20.6
26.3% 19.7—21.3
20.3
27.8%
吻 长
SL 8.9—13.0
11.4
14.5% 10.0—11.1
10.6
14.5% 腿全长
HLL 98.0—126.0
110.7
141.2% 91.0—96.0
94.4
130.0%
鼻间距
INS 5.8—7.9
7.0
8.9% 6.8—7.4
7.1
9.7% 胫 长
TL 29.5—36.6
32.9
42.0% 27.0—29.5
28.3
38.8%
眼间距
IOS 8.0—10.4
9.3
11.9% 7.5—9.0
8.0
11.0% 胫 宽
TW 9.7—12.5
11.1
14.2% 9.4—11.6
10.2
14.0%
眼睑宽
UEW 6.4—8.8
7.3
9.3% 7.5—8.5
8.0
11.0% 跗足长
TFL 45.8—55.8
50.8
64.8% 42.0—45.5
44.0
60.4%
眼 径
ED 8.2—9.7
9.0
11.5% 9.2—10.3
9.8
13.4% 足 长
FL 32.5—39.2
35.1
44.8% 29.6—32.3
30.6
42.0%

第二性征:雄蟾上唇缘每侧有排列不规则的黑色角质刺10—24枚,9只标本左/右侧刺的数目如下:其中10/10、12/11、12/12、13/13、14/13者各有1号标本15/13者有2只标本16/13、16/16者各有1只标本。雄蟾无声囊。
变异:据费梁等(1995: 65—71)统计,观察云南景东69只成蟾,其中2只标本上唇共有刺22枚,3只有刺23枚,6只有刺24枚,4只有刺25枚,7只有刺26刺,6只有刺27枚,10只有刺28枚,6只有刺29枚,8只有刺30枚,4只有刺31枚,8只有刺32枚,1只有刺33枚,2只有刺34枚,1只有刺35枚,1只有刺48枚,上唇部共有黑刺22—48(28.4±3.93)枚,以28枚刺粒的个体最多。
卵:卵群呈圆环状或片状。卵粒直径3.5mm左右,呈浅灰白色其外有3层胶膜,内层薄,中层厚而透明,外层半透明且黏性强。
蝌蚪:第37—38期时,全长93.7mm左右,头体长约31.5mm,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96.8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83。体背面棕色,体大,一般达90mm以上,大者可达113mm左右尾基可见“Y”形斑。肛孔以薄膜状肤褶卷向右侧。尾肌、尾鳍强壮,略带肉红色,其上有少数棕黑色斑点。口周围有唇乳突,仅上唇中央缺1个乳突距离。刚出后肢芽的蝌蚪,全长74mm,唇齿式为I∶5+5/4+4∶I全长87mm,后肢芽长32mm,后肢背面肤棱清晰,唇齿式为I∶5+5/4+3∶I全长76mm,后肢长24mm,肤棱可见,唇齿式为I∶5+5/4+4∶I当蝌蚪发育到第41期时,身体背面已显纵行肤棱,此时前肢尚未伸出体外全长84mm时(第42期),后肢长达32mm,左前肢已破皮而出,但右前肢仅一个指尖露于皮肤外,唇齿式为I∶5+5/3+3∶I,内排下唇齿已不存在。
表83 哀牢髭蟾蝌蚪10个量度(云南景东)
Table 83 Measurements of ten tadpoles of Vibrissaphora ailaonica Yang, Chen et M
  • 物种名

    哀牢髭蟾

  • 拉丁名

    Leptobrachium ailaonocum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两栖纲 Amphibia

  • 角蟾科 Megophryidae

  • 资源编码

    21131117173

  • 描述

    哀牢髭蟾雄性的上唇缘每侧有排列不规则的黑色角质刺10-16枚,区别于其它种。 维基百科 哀牢髭蟾(学名:Vibrissaphora ailaonica)为角蟾科髭蟾属的两栖动物,俗名毛胡子,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云南等地,多见于常绿阔叶林下山溪中以及溪面宽而水流平缓。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 2200至 25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景东徐家坝。[2]哀牢髭蟾只有在交配期的雄性下颚才长有角刺,用作防卫,而且皮肤长满皱折,方便在水底呼吸;而雌性则两者皆没有,不能在水底呼吸[3]。 哀牢髭蟾的名称源于哀牢山,原因是它最初于1980年代在云南的哀牢山发现;不过,其实在邻近的无量山亦有其踪影[3]。在无量山,由于其“昂、昂”的叫声,所以又被称为“昂”。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

上一篇:Ptyctolaemus gularis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