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orcas taxicolor Hodgson, 1850
Takin
鉴别特征:头体长170~220厘米,肩高107~140厘米,尾长100~216,后足长267~444,耳长101~149,颅全长350~460,体重250~600千克。羚牛体型大而壮实,外表与麝牛比较相似,具有粗壮的四肢,宽阔的蹄,较大的悬蹄。被毛浓密而蓬松,沿脊背有长纹。毛色随亚种和性别而有变异,从黄白色、红灰色、深褐色到金黄色。尾短而被丛毛。雄性面部深色而雌性和幼仔仅鼻为深色。所有的羚牛均有拱形的鼻和被毛的吻部,雄性体型较雌性大很多。脸侧面轮廓凸起。两性均有角,从结实的头部中部升起很快就向外弯曲然后向后延伸并向上直到尖端,其长度可达64厘米,角基具横脊。无眶下腺和趾腺,鼻骨短,前颌骨较细,吻隆起,泪骨平而无凹窝,其后端弯曲构成眼眶的前缘。亚种的差异在很大的程度上基于毛色,川西亚种tibetana深褐色,指名亚种taxicolon灰色(冬毛)或淡褐色(夏毛)并具有黄色鬃毛,而陕西亚种bedfordi为金黄色。
分布:中国中南部,延伸到西喜马拉雅、不丹、锡金和缅甸北部。中国有4个亚种:(1)陕西亚种B. t. bedfordi Thomas, 1911;陕西南部。(2)B. t. taxicolor Hodgson, 1850;西藏东南、云南西北。(3)B. t. tibetana Milne-Edwards, 1874;四川西部。(4)B. t. whitei Lydekker, 1907;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河谷)。
生态和习性:夏季羚牛在高山草甸觅食,高达海拔4000米,冬季则下到低达1000米的谷地森林。以各种禾本科草类、杂草、竹笋、灌木和树的枝叶为食。通常在清晨和黄昏进食,有规律地去盐渍地舐食盐碱,这导致它们处于极易被盗猎者伏击的危险之中。虽然羚牛平时行动迟缓,但当有需要时它们可以在短距离内迅速移动,它们能够在陡峭的山坡上从一块岩石跳到另一块岩石以逃避敌害。如果被逼入绝境它们也会用危险的角猛烈地攻击追赶者。在近距离内它们也袭击人类,曾经有一些猎人被羚牛所杀。羚牛为了补充矿物质甚至去啃咬废弃建筑物的墙,还进入建筑物的二楼。它们受惊时会发出连续的大声警告,发情的雄羚会发出低沉的吼叫。羚牛季节性地迁移到它们喜欢的栖息地。在春天和初夏它们开始集100头大群向上到达树线。在秋季较冷的月份当高海拔食物较少时,羚牛群分散为约20头的小群,下迁到有林的谷地。羚牛群主要由雌羚、亚成体、青年和成年的雄羚组成。较老的雄羚通常一年的大部分时间独居,只在发情期与雌羚在一起。幼羚约在3岁半性成熟。在夏末发情,怀孕期200~220天,3~4月产仔,每胎1仔,寿命约16~18年。虽然羚牛没有皮肤腺,它的全身分泌一种油性的气味强烈的物质作为毛皮上的防湿剂,保护它们不受雨、雾产生的湿气侵害。
保护现状:由于狩猎、森林破坏、竹子开花、修建道路和旅游业的干扰等原因,数量越来越少,其中有的亚种更加濒危。China RL—B. t. bedfordi, B. t. taxicolor, B. t. tibetana:EN A1bcd+2bcd , C1,B. t. whitei:CR A1bcd+2bcd; C1,China Key List—I,CITES—II,IUCN RL—B. t. bedfordi:EN A2cd, C2a, D,B. t. taxicolor EN A2cd,B. t. tibetana: VU A2cd; B. t. whitei VU A2cde ver 2.3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