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库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库 > 平台动态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在大别山区开展植物多样性科学考察发现新物种

2024年03月20日 11:21

大别山区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横跨我国华中和华东两大地区,是本区域重要的山脉之一。自2020年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大别山区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启动以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组织各参与单位组成的植物多样性科考队已经在大别山区开展了40余次野外科学考察。在考察过程中,不仅发现了莎禾(Coleanthus subtilis)、羊角藤(Morinda umbellata subsp. obovata)、粗糠树(Ehretia macrophylla)等一系列新记录植物,近期又在大别山区发现植物新物种。

2022年,科考队员在大别山安徽片区的潜山县进行野外科考时,发现天门冬科天门冬属一未知种类,后来进行了长期观察,全面收集了该植物的花、果和种子等信息。2023年,科考人员在湖北黄梅县和武穴市再次发现该物种的居群。经过详细的形态比对和分子系统学分析,确定其为天门冬科天门冬属新物种,因其仅发现于大别山区,故将其命名为大别山天门冬(Asparagus dabieshanensis Jia X. Yang, G. W. Hu & Q. F. Wang)。大别山天门冬与天门冬(A. cochinchinensis)和羊齿天门冬(A. filicinus)形态上较为相似,它们在大别山区均有分布,但可以从以下形态特征明显区分:大别山天门冬的花梗较短,只有1–3毫米长,而且花梗上没有关节,其叶状枝比天门冬和羊齿天门冬的长,且更直,长可达16.4厘米;大别山天门冬叶状枝每簇之间的间距较大,从整体看,叶状枝簇在茎上的分布比天门冬和羊齿天门冬的要稀疏一些。通过分子系统学研究发现,大别山天门冬与天门冬互为姐妹关系,并得到强烈支持。大别山天门冬至今只在大别山区发现有分布,是大别山区特有植物,该新种的发现和发表丰富了大别山区物种多样性信息。

天门冬属隶属天门冬科,该属植物大多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有作为观赏植物的文竹(Asparagus setaceus)和非洲天门冬(A. densiflorus)等,而天门冬(A. cochinchinensis)是重要中药材“天冬”的基源植物,在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记载:“天冬”具有养阴润燥,清肺生津的功效,用于肺燥干咳,顿咳痰黏,腰膝酸痛,骨蒸潮热,内热消渴,热病津伤,咽干口渴,肠燥便秘等病症。此外,有的天门冬属植物还可以作为蔬菜食用,如:石刁柏(A. officinalis),其嫩苗被称为“芦笋”,在菜市场广受欢迎。此次发现的新种是否具有相关经济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尽管该新种在大别山区已经发现了3个居群,但个体数量很少,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制定的《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大别山天门冬被暂定为易危(Vulnerable,VU),应注意保护。

该新种发表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taxa上,武汉植物园的博士研究生杨家鑫为第一作者,胡光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信阳师范学院的朱鑫鑫博士在该物种的发现上起了重要作用,并参与了研究。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的支持,并由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19FY101800)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646/phytotaxa.641.2.7

新华社第一时间对本发现进行了报导,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新华社报导链接1:https://mp.weixin.qq.com/s/KXvtIIN6nkY8TBuClapcIQ

新华社报导链接2: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936310?d=134d7bf&channel=weixin

图1:大别山天门冬形态特征(A, D, E, H: 朱鑫鑫 摄,B, C, F, G, I: 杨家鑫 摄)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