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日至30日,根据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大别山区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课题“鱼类多样性科学考察”研究计划,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鱼类进化与基因组学研究组在大别山北坡的淮河流域进行了为期30天的鱼类多样性考察,总行程将近7400公里,涉及了大别山区3市12区县、共计67个采样点。考察期间对大别山地区的11条淮河重要支流进行了鱼类标本采集与环境信息的记录,采集到了60余种总计超过3200尾鱼类标本。此次考察,我们对大别山淮河流域的鱼类构成有了初步的认识,而大别山丰富的鱼类多样性也提醒着我们有更多问题等待被解决。
图1 出发合影
淮河发源于河南南阳的桐柏山地区,自西向东,干流流经河南、安徽、江苏,最终进入长江注入黄海。大别山则是淮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大别山的北坡属淮河流域,南坡则属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的南部支流在桐柏-大别山一带是典型的梳状水系,一条条发源于山区的支流由南向北,最终汇入到山前平原上的淮河干流。
图2 大别山北坡,崇山峻岭
考察工作由桐柏开始,沿大别山北坡由西向东先后到达12个区县。考察线路涵盖了:浉河、小潢河、竹竿河、寨河、潢河、白露河、灌河、史河、西淠河、东淠河、沣河这11条较大的淮河支流以及它们各自的小支流,最终在安徽六安的霍邱县结束考察。
我们时而在清澈的山涧溪流中跋涉,时而在浑浊的山前缓江边驻足;有时艳阳高照,有时阴雨绵绵;清晨第一件事是迫不及待地检查放置一夜的地笼,每一位队员都是内心中充满着期待,希望能有新收获;黄昏最后一件事则是清点当天采集到的标本,认真检查当天的环境记录表,时间就在大家的忙碌中匆匆流逝着。
考察的过程中也有着艰辛的时刻。在安徽六安霍山县东淠河上游的漫水河支流处,有一条叫做清水河的山涧大溪流,我们发现溪的两侧是陡峭的山体与茂密的森林,受外界因素干扰小,保持着天然的生境状态,于是我们将这里作为调查的一个采样点。我们在当天上午和往常一样去收前一天放置的地笼。
图3 雨天的山路
图4-6 清水河生境照与工作照
连续的降水使得本来崎岖的河谷道路变得泥泞不堪。我们冒着雨,一小步一小步摸索着下到河谷中,在河漫滩上的大石块上蹒跚前进。溪流表面上看上去很平静,而水下则是强劲的急流。我们顶着冰冷的水流,将绑在急流中石块上的地笼绳解下。由于绳子系在比较深的水中,需要整个身子趴下去才能够到,水流钻进雨衣与衬衫中,使得手臂由于寒冷变得麻木,手上的动作也变得笨拙。好不容易将绳子取下来,就立刻感觉到水流的力量,地笼被水流拖拽,手上的绳子立刻紧紧勒住手掌。所有队员心中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在这样的急流中,真的有鱼会在附近活动觅食吗?很难想象到有鱼会在这样冰冷湍急的地方生活,更不要说钻进地笼中觅食了。
我们顾不得在水里检查地笼里到底有些什么,只管赶紧到岸上去。我们拖着几米长的地笼向岸边快速走去,河谷中的风使得上衣裤子湿透的我们瑟瑟发抖。到了岸边惊讶地发现,尽管水流湍急,水温刺骨,但仍有不少种类的鱼被我们捕获。其中不乏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宽鳍鱲(Zacco platypus)、黑鳍鳈(Sarcocheilichthys nigripinnis)、颌须鮈(Gnathopogon sp.)小鳔鮈(Microphysogobio sp.)、盎堂拟鲿(Pseudobagrus ondan)等。这是所有人没想到的,看到地笼里的鱼获,我们忘记了刚才的惊险,忘记了身上的刺骨寒意,相视一笑:值了。
图7 黑鳍鳈(Sarcocheilichthys nigripinnis)
图8 颌须鮈(Gnathopogon sp.)
这些小型鱼类都是典型的溪流习性鱼类。马口鱼与盎堂拟鲿是这里的掠食者,马口鱼游泳迅猛,以小鱼或是水生昆虫为食;而盎堂拟鲿则在晚上活动,依靠触须在水下的卵石缝隙间寻找着小虾或者水生昆虫。黑鳍鳈与小鳔鮈通常以藻类为食,前者啄食卵石表面表面的藻类,而后者则依靠上下颌的角质边缘刮啃卵石表面的藻类。虽然雨依然淅淅沥沥,但我们有条不紊依旧按部就班开展着后续的工作。
有人负责给鱼拍照,鱼刚出水,颜色还没有褪去太大的变化,此时拍照可以尽可能记录下展现鱼在野外状态下的色彩;有人则抓紧时间配置标本保存液;有人负责填写和粘贴标签同时完善环境记录表格,为接下来室内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拍完照的鱼被尽快放入95%酒精中或者福尔马林固定液中进行固定,并被平整地放置在收纳箱中。虽说我们被雨淋得瑟瑟发抖,但雨中作业,呼吸着山涧中桂花的清香,被绿色山林环抱,与充满生机的溪流亲密接触,野外工作的乐趣尽在其中。
野外考察也是领略大自然无尽魅力的机会。在河南信阳光山县,潢河的支流晏家河,在晏河乡附近平缓地流淌着。正午的烈日暴晒着河漫滩,岸边的植物散发出别样的清香。我们在一处被洪水冲垮的漫水桥边设置采样点。几个人分工明确,有人去水草茂密的地方安置放置地笼,有人则在洄水湾处布设粘网,有人则在浅滩乱石中用手网捕鱼。
图9-11 工作照与晏家河生境照
虽然面前的河流看上去水质没有上游山区里的清澈,细碎的沉积物使得河水整体上显得有一些浑浊朦胧,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水下的鱼群。最活跃的当属鱊亚科(Acheilognathinae)的鱼类,这一类鱼有着特殊的繁殖方式,雌鱼依靠发达的产卵管将自己的卵产于河蚌等淡水双壳纲动物的鳃腔中,鱼卵既能免于被其它鱼类吃掉,又能够保证相对充足的溶氧。等到鱼卵孵化后,鱼苗从蚌的出水管口游出,自由觅食。
我们站在垮塌的桥面上向桥洞周围的缓缓流水望去,成群结队的鱼如同深空中的群星,闪闪发光,随着水流在卵石和水生植物间穿梭,啃食卵石上的藻类。伴随着鱼儿每一次倾斜侧身的啃食的动作,阳光也被多彩的鱼鳞反射回水面,一闪一闪透过朦胧的河水吸引着我们,向我们展示着它们的勃勃生机。
等待半小时后,我们将布设的粘网从一端收起,粘网上除了随水流飘来的枯枝败叶,还有一尾尾活蹦乱跳的鱼。我们逐一将它们从网上解下来,边忙活边感叹中网的鱼是多么漂亮。原来在河水中向我展示“星空之光”的多是斜方鱊(Acheilognathus rhombeus),这是一种体型稍大的鱊属鱼类,一般标准长在7-8cm左右,我们捕获的最大个体有将近10cm。其次是大鳍鱊(A. macropterus),这是一种大型鱊属鱼类,9-10cm的个体很常见,不过此次挂网的都是些“小年轻”,大鳍鱊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背鳍的分支鳍条数目远多于其它鱊属鱼类,通常在17根左右,另外它们鳃盖后方的体侧有一明显的黑斑,活鱼状态下十分明显。这两种鱊我们均有捕获,不过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雌性的大鳍鱊产卵管此时不发育,颜色深且短,腹部也相对匀称;相反,雌性的斜方鱊这个季节似乎到了繁殖的季节,产卵管此时发育,产卵管颜色透明且延长,基部的瓣状肌肉也显露出来,腹部膨大,摘网时用手轻轻一挤便能挤出很多金色的鱼卵;另外,捕获的斜方鱊雄鱼吻部的珠星发达,婚姻色明显。虽然两种鱊栖息在同一条河流中,但它们的繁殖季节却不一样。我们的地笼中也有收获,除了鱊属鱼类以外,鳑鲏属的中华鳑鲏(Rhodeus sinensis),银鮈属的点纹银鮈(Squalidus wolterstorffi)等也在其中。我们还用手网捕捉到了乌鳢(Channa argus)、中华刺鳅(Sinobdella sinensis)等鱼类。
图12 大鳍鱊(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
图13 斜方鱊(Acheilognathus rhombeus)
图14 中华刺鳅(Sinobdella sinensis)
考察的每一天都有新发现,不论是顶着烈日还是冒着风雨,我们永远期待着下一网的渔获,也期待着队友们充满着惊喜的欢呼,更期待着我们永不停歇向前进的征程。
工作及生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