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库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库 > 秦岭动物物种

黄颡鱼

2015年06月16日 04:31
中名:黄颡鱼
门:脊索动物门
phylum:Chordata
纲:鱼纲
class:Pisces
目:鲇形目
order: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鲿科
科名:Bagridae
亚科亚属名:Pelteobagrus
种名:fulvidraco
作者:(Richardson)
年代:1846
资料来源:中国动物志 鲇形目 手稿
cite1:Rep. Br. Ass. Advmt Sci., 15, Meet. :286.
模式产地:广州
中文俗名:草牯,黄龙,甲甲
秦岭地区分布:陕西华阴、汉中;甘肃文县
国内分布:珠江、闽江、湘江、长江、黄河、海河、松花江及黑龙江等水系
保护级别:非保护
公约级别:普通
濒危级别:非濒危
中国特有:False
  • 物种名

    黄颡鱼

  • 拉丁名

    Pseudobagras fulridrace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鱼纲 Pisces

  • 鲇形目 Siluriformes

  • 鲿科 Bagridae

  • 资源编码

    21131119236

  • 描述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又名黄公灵、黄牯头、黄骨聪、昂公鱼、葛格燕、黄骨鱼、黄丫头、黄鸭叫、黄沙古、翁公鱼、钢针、戈艾、吱戈艾、黄刺公、疙阿、疙阿丁、嘎牙子、昂刺鱼、黄牛、黄鳍鱼、三枪鱼、黄刺骨、黄牙鲠、王牙、黄嘎牙、刺疙疤鱼、刺黄股、黄蛟、汪丫鱼、毛泥鳅、黄骨鱼、弯丫、昂刺、锥子等,广布于中国东部各太平洋水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昼伏夜出。体长123-143mm,杂食,主食底栖小动物、小虾、水生小昆虫等。4-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在生殖时期,雄鱼有筑巢习性。黄颡体长,腹面平,体后半部稍侧扁,头大且扁平。吻圆钝,口裂大,下位,上颌稍长于下颌,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侧位,眼间隔稍隆起。须4对,鼻须达眼后缘,上颌须最长,伸达胸鳍基部之后。颌须2对,外侧一对较内侧一对为长。体背部黑褐色,体侧黄色,并有3块断续的黑色条纹,腹部淡黄色,各鳍灰黑色。背鳍条6~7,臀鳍条19~23,鳃耙外侧14~16,脊椎骨36~38。背鳍部分支鳍条为硬刺,后缘有锯齿,背鳍起点至吻端较小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胸鳍硬刺较发达,且前后缘均有锯齿,前缘具30~45枚细锯齿,后缘具7~17枚粗锯齿。胸鳍较短,这也是和鲶鱼不同的一个地方。胸鳍略呈扇形,末端近腹鳍。脂鳍较臀鳍短,末端游离,起点约与臀鳍相对。进食较凶猛。公母颜色有很大差异,深黄色的黄颡鱼头上刺有微毒。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

上一篇:瓦氏黄颡鱼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