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库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库 > 秦岭动物物种

黑冠山雀

2015年06月14日 03:41
中名:黑冠山雀
门:脊索动物门
phylum:Chordata
纲:鸟纲
class:Aves
目:雀形目
order: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山雀科
科名:Paridae
亚科亚属名:Parus
种名:rubidiventris
亚种中名:西南亚种
亚种名:beavani
作者:(Jerdon)
年代:1863
资料来源:郑光美等.2011.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 p.338
英文名:Rufous-vented Tit
秦岭地区分布:陕西太白山、眉县
国内分布:陕西、甘肃、西藏、青海、云南、四川
保护级别:非保护
公约级别:普通
濒危级别:非濒危
中国特有:False
居留状态:留鸟
  • 物种名

    黑冠山雀

  • 拉丁名

    Parus yubidiventris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鸟纲 Aves

  •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 山雀科 Paridae

  • 资源编码

    21131113173

  • 描述

    李桂垣:1982: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头、冠羽、喉和胸概黑色;两颊白色;躯干暗灰色。 形态 (据西南亚种) 雄性成鸟:额、头顶、冠羽和眼先概亮黑色,后颈具白斑;颊、耳羽和颈侧呈黄白色:背、腰以至尾上覆羽暗蓝灰色;飞羽和尾羽暗褐色,外侧羽片微缘以灰蓝色;颏、喉和上胸黑色;下胸和腹橄榄灰色;腋羽和尾下覆羽棕色。 雌性成鸟:羽色与雄鸟相似。 幼鸟:与成鸟略似,但头顶和背渲染褐色,不具冠羽或冠羽较短;头侧白色沾黄,尤以耳羽黄色较著;喉和上胸呈灰黑色;腹部灰色较淡,渲染黄色。 虹膜暗褐;嘴黑色;脚铅褐色。 量衡度:(注:见图1) 李桂垣:1982:生物学描述 生态 黑冠山雀主要栖息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林区,常10余只结群或成对活动于高山针叶林、竹林或杜鹃等灌丛间。食物为鞘翅目、鳞翅目和膜翅目等昆虫,也吃植物的嫩枝叶等。 李桂垣:1982:分类讨论 亚种分化 黑冠山雀共分化为4个亚种,我国有2个亚种。 分类讨论 斯特里斯曼(Stresemann. 1931)曾将采自甘肃的标本以其下体稍淡而黄,命名为P. r. whistleri(翅长4 ♂♂63.5—68,5♀♀61—67毫米);迈斯(Meise, 1937将采自四川瓦山的标本命名为P. r. szetschwanensis(翅长11♂♂62.5—70.5, 8♀♀61.5—65毫米)。随后有人认为二者均不能成立,均系P. r.beavani的同物异名。 我们没有甘肃的标本,就采自四川瓦山的2只标本(1 ♂,1♀)同青海、秦岭、云南、西藏和四川瓦山以外其它地区的标本进行比较,从量度来看,翅长:四川瓦山1♂65,1♀61;青海4♂♂62—69, 1♀64;西藏3♂♂62—67, 2♀♀63—66;秦岭8♂♂60—67, 5♀♀58—63;云南6♂♂64—70,5 ♀♀62—67:四川康定、乾宁、红原、宝兴共9♂♂63—69,2♀♀64,64,峨眉山4♂♂64—66,2 ♀♀58—61毫米。可见翅长在上述各地标本均有重叠。从羽色来看,青海大通、同仁、斑玛和四川乾宁的标本,腹部羽色均较四川瓦山、峨眉山、红原和云南丽江、漾濞等地的标本稍淡,而微沾黄色,但是,青海泽库标本的腹部却稍暗,峨眉山的个别标本亦有稍淡的,可见腹部羽色的深浅同翅的长度一样,变异较大。因此,我们认为将甘肃和四川瓦山的标本定为P.r.beavani是适宜的。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

上一篇:白腰文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