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库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库 > 濒危兽类专题

斑灵狸 Prionodon pardicolor

2013年04月08日 07:48
斑灵狸 SPOTTED LINSANG

Prionodon pardicolor Hodgson, 1842

SPOTTED LINSANG

 

鉴别特征:头体长350-400;尾长300-375;后足长60-68;耳长30-35;颅全长65-75;体重4.1-8 kg。与其他灵猫科动物的区别在于两性均无气味腺。斑灵狸(亦称斑林狸)是中国最小的灵猫科动物。与它可能混淆的唯一动物是条纹灵狸(Prionodon linsang),该种不分布在中国(其分布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条纹灵狸可以在外观上很容易区分,它有横向(竖的)宽带,而不是斑灵狸的斑点。斑灵狸m2的长度大于p1长度;在条纹灵狸中则相反。斑灵狸的基本体态是显著地纤细,四肢短;茂密的皮毛细而短;颈很长。体侧的颜色图案由大斑点、从前额到肩部的两条黑色纵纹组成。基色倾向于比带灵狸更淡,并且斑点不形成横向带。在背部中央两侧有两排斑点,有时接近尾部融合成一条中背线。身体两侧各有3~4排斑点。尾长(几乎等于头体长),有8~10个尾环和白尾尖。斑灵狸有完全收缩的爪和多毛的爪鞘。

    上腭骨短,不延伸超过中翼骨。M2缺如;m1的三角座长于非常退化的跟座的宽度;m2衍变,有大的中央齿尖。齿式:3.1.4.1/3.1.4.2 = 38。斑灵狸是中国最小的灵猫类,故可通过头骨大小区别。

 

分布:中国南部;延伸到不丹、缅甸、印度、老挝、尼泊尔、泰国、越南。中国有2亚种:1) P. p. pardicolor Hodgson, 1842;西藏、云南西北部(包括pardochrous Gray, 1863perdicator (Schinz, 1844));2) P. p. presina Thomas, 1925;广东、广西、贵州、湖南、江西、四川、云南。

 

生态和习性:斑灵狸偏好海拔低于2,700 m的常绿阔叶雨林、亚热带常绿林和季雨林。亦有报道其觅食于被人为干扰的森林和林缘生境。它们主要捕食小型脊椎动物(蛙类、啮齿类、蜥蜴)、鸟卵、昆虫和浆果。树栖性、独居、夜行性,在其整个分布区都很稀少。它们在树洞中度过大部分时间,会下到地面觅食。2~8月繁殖,平均每胎产仔2~4只。

 

保护现状China RL - VU A2cd.  China Key List - II.  CITES – I

  • 物种名

    斑灵狸

  • 拉丁名

    Prionodon paricolor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哺乳纲 Mammalia

  • 食肉目 Carnivora

  • 灵猫科 Viverridae

  • 资源编码

    21131111145

  • 描述

    维基百科 斑林狸(Prionodon pardicolor),又名斑灵狸,斑灵猫或东方蓑猫,是生活在喜玛拉雅山中部及东部的麝猫。它们身体短小,呈浅色,头部尖长,四肢细小。由于它们会咬著猎物的腹部来拖行猎物,故有时被误会为蟒蛇或其他大型的有毒蛇。它们主要吃昆虫、鸟类及细小的哺乳动物。 分布于锡金、不丹、印度、尼泊尔以及中国大陆的贵州、广东、云南、四川、广西(西南部)等地,多见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阔叶林林缘灌丛以及亚热带稀树灌丛或高草丛附近。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3] 保护[编辑]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等级:二级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稀有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