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库

太行隆肛蛙

2017年02月14日 01:16
phylum:Chordata
门:脊索动物门
class:Amphibia
纲:两栖纲
order:Anura
目:无尾目
科名:Dicroglossidae
中文科名:叉舌蛙科
属名:Feirana
种名:taihangnica
中名:太行隆肛蛙
描述:形态 依据原始文献[河南济源(8雄、15雌及蝌蚪标本)]描述。
成体:雄蛙体长66.9mm,雌蛙体长80.8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74。头宽大于头长,吻棱明显吻圆,上唇突出于下唇缘颊部向外侧倾斜鼻间距大于眼间距鼓膜小或不甚明显颞褶明显隆起,从眼后角开始,向后下斜经鼓膜上缘终于肩前。鼻孔位于吻眼之间,略近于眼紧靠眼后有-横肤棱两眼间有-小白点。舌大而圆,后端缺刻明显。
  指、趾末端膨大成球状,两侧缘膜明显五指基下瘤,但指基部的关节下瘤发达,明显大于第三、第四指的第二关节下瘤掌突3个,内掌突大而突出,约等于第一指长,外侧掌突窄长,中间掌突宽短第四指略短于第三指,超过第三指远端末节基部,但长于第一、第二指第一、第三指几乎等长,仅达第四指远端末节基部。
  股、胫部较长,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超过鼻孔几乎达吻端当股部与身体垂直状态吋,左、右跟部重叠股、胫背面肤棱明显,呈线状股、胫背面及跗部腹面有白色痣粒趾间满蹼,第一、第五趾外侧具缘膜,其中第五趾外侧缘膜达蹠基部外侧蹠间蹼达蹠长的1/2关节下瘤明显内蹠突长,略短于第一趾,无外蹠突有内跗褶。
  皮肤较光滑。体背面散有少量的扁平圆疣或长疣体背后方、两侧、肛部周围、后肢背面有针尖大小的痣粒,呈白色,中央有黑刺,尤以肛部周围痣粒密集。腹面光滑肛部周围皮肤形成明显的囊泡状突起,略呈卵圆形,上有密集的痣粒,肛孔内壁无黑刺。  生活时体背面、侧面、四肢背面多为褐色,夹杂有灰色云状斑体侧有黄色点斑状腹面灰白色。体色深浅随环境有所变化,在水中呈淡灰褐色略带浅绿,在岸上和岩石上则呈深灰褐色。
  变异:有的个体后肢前伸时胫跗关节仅达眼部或位于鼻眼之间。个别的第五趾外侧缘膜达蹏部-些个体鼓膜不显有的个体前肢背面有稀疏痣粒。
  骨骼:鼻骨较大,两内缘不相接,蝶筛骨在背面少部分显露较少犁骨齿列较短,自内鼻孔内侧中部向后中线倾斜,左、右不相接额顶骨前后几乎等宽前耳骨大鳞骨颧枝刀状前颌骨鼻突长,呈镰刀状弯曲,末端几乎达鼻孔中央。舌骨体宽明显大于长舌角前突粗,向外呈环钩状弯曲上胸软骨小于剑胸软骨肩胸骨基部不分叉,与中胸骨几乎等长,较中胸骨细剑胸软骨呈圆盘状,后端有缺刻。
  第二性征:雄蛙肛周围的皮肤囊状泡起明显指上无婚垫和婚刺无声囊孔和声囊无雄性线。
  卵:卵群呈单粒状平铺于石块底面卵径3—4mm动物极深棕色,约占卵球的1/2,在60°处有-个浅黄色圆环,植物极乳黄色。
  蝌蚪:体大,第27—28期蝌蚪(Gosner,1960)头体长约为21mm,尾长为头体长的133.4%,全长-般为51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75第40期者头体长约为30mm,全长75mm左右最大的全长可达85.5ram(第43期)。体背面灰色或灰黑色,尾鳍发达,尾中部上、下尾鳍高之和几乎等于尾肌高,尾具少许深色斑点,尾末端圆。口大,唇齿式多为Ⅱ︰6+6(或Ⅰ︰7+7)/1+1︰Ⅱ(第26—40期),很少数为Ⅱ︰7+7/1+1︰Ⅱ、Ⅱ︰5+5/1+1︰Ⅱ、Ⅰ︰8+8/1+1︰Ⅱ、Ⅰ︰6+6/1+1︰Ⅱ、Ⅰ︰5+5/1+1︰Ⅱ下唇乳突2排,两排间间距宽,个别蝌蚪下唇缘分为左、右两叶,中间隔1个乳突间距口角处有副突约3枚。

国内分布:地理分布河南(济源)、山西(垣曲、阳城、夏县、沁水)。
资料来源:费梁 胡淑琴 叶昌媛 黄永昭等, 2009.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 (下卷) 无尾目 蛙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pdf下载地址:Feirana_taihangnica.pdf
  • 物种名

    太行隆肛蛙

  • 拉丁名

    Feirana taihangnic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两栖纲 Amphibia

  • 蛙科 Ranidae

  • 资源编码

    21131117139

  • 描述

    鉴定特征 本种与隆肛蛙Feirana quadranus相似,但本种有内跗褶;第五趾外侧缘膜达蹠部或蹠基部;雄蛙肛周围的囊状泡起皮肤上有密集痣粒;绝大多数蝌蚪上唇齿第一排完整,唇齿式多为I:7+7/1+1:II。国内分布 河南(济源)、山西(垣曲、阳城、夏县、沁水)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

上一篇:双室壮头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