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lum:Chordata
门:脊索动物门
class:Reptilia
纲:爬行纲
order:Squamata
科名:Agamidae
属名:Phrynocephalus
种名:immaculatus
描述:
鉴别特征 无斑沙蜥与变色沙蜥相似,但头背呈灰黄色而无任何斑纹。除颈后的两肩间及两腿之间各有1对小形褐斑外,背部仅具3对大形对称而间隔宽阔的横斑。前额骨眶上突短钝,其外侧不伸出上颌边缘。前颌骨鼻突较长,往后伸达鼻孔后缘。
形态 成蜥全长99-125mm,尾长53-72.5 mm,约占全长的56%。体躯及尾基部平扁,往后略呈圆锥形,尾梢尖细。头形似蟾,宽略大于长,呈倒心脏形吻端圆钝,吻鳞方形,稍大于两侧的上唇鳞,俯视只能见到包围鼻孔的白色上鼻鳞,鼻间鳞2-3枚。额部有2对大鳞,位于鼻间鳞后方。顶眼大,四周围有细长的小鳞,前方及其两侧的鳞片较大,排列成辐射状顶眼后有1对呈V形排列的大形顶鳞。眼间两侧隆起而正中呈沟状凹陷上睫鳞8枚,覆瓦状排列,突出了眼眶上缘呈棱脊状上、下眼睑被粒鳞,上睑缘鳞及下睑缘鳞外侧尖出或锯齿形卞睑鳞与上唇鳞之间有纵列鳞3行。上唇鳞12-14 (15)枚,鳞列下缘间有明显的缺刻下唇鳞(11) 12-13枚,上缘平齐。颏鳞大,略呈五角形,前缘宽阔,后方两侧各有与下唇鳞平行的大鳞2-3列,几自颏鳞至喉褶一纵列鳞(35) 40-45枚。喉褶显著,后缘有鳞间缺刻。
头部和背、腹部的鳞片平滑,也不形成鳞丛。胸鳞和腹鳞菱形,末端尖出。前、后肢之间的腰侧有纵行的肤褶。前肢贴体前伸时,第III、第 IV指的指端超过吻端,指长序4-3-5-2-1后肢前伸时,第三、第四趾的趾端逾越喉褶,趾长顺序4-3-2-5-1第四趾外侧栉缘发达,趾下瓣13-16枚,爪细长尖出。胫部背面外侧3-4列鳞中,杂有后半部带弱脊的棱鳞。雄蜥尾基部膨大,两侧鳞片的末端尖出成细刺状肛孔后有一横凹,尾往后变圆渐呈鞭状。尾腹面自基部三分之一起至尾梢被棱鳞背面中段的鳞具弱脊。
头部背面无任何斑纹,眼下有2条后行的黄白色斜纹,上唇饰有深色垂纹。躯干部除两肩和后肢间各具1对三角形褐色小斑外,仅有3对大形对称而间隔宽阔的褐色背斑有玫瑰红腋斑腰侧前、后肢间有1褐色纵纹除第I 、第II指及第I趾外,四肢各部饰有褐色横纹。尾背有1对褐斑、2条横纹和3个褐色环纹,末端黑色尾的腹面黄白色,后段三分之一二有黑、白两色相间的环纹。
雌蜥的形态特征与雄体相同,唯其尾部较短,约占全长的52尾基不膨大前肢贴体前伸仅第II、第III指的指端抵达吻端,而后肢只有第IV趾前伸至肩部。幼蜥的四肢健长,前肢贴体前伸除第一指外,余均超越吻端,后肢前伸时脚趾逾越喉褶而几达眼的后缘。尾部腹面具黄、黑两色相间的环纹,尾端黑色。
国内分布:仅见于内蒙古阴山山脉以北的乌兰察布盟西部地区,主要分布在集(宁)二(连)铁路西侧的四子王旗和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资料来源:赵尔宓 赵肯堂 周开亚 等, 1999. 中国动物志 爬行纲 第二卷 有鳞目 蜥蜴亚目. 北京: 科学出版社
pdf下载地址:
Phrynocephalus_immaculatu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