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lum:Annelida
门:环节动物门
class:Polychaeta
纲:多毛纲
order:Nereidida
目:沙蚕目
科名:Nereididae
中文科名:沙蚕科
属名:Neanthes
种名:japonica
中名:日本刺沙蚕
描述:标本采集地 辽宁大连,河北秦皇岛、北戴河、抚宁(洋河口)、昌黎(团林)、黄骅,天津塘沽新港,山东羊角沟、龙口(码头)、威海、青岛(沙子口、栈桥附近、小青岛、沧口、红岛、双埠),上海黄浦江,江苏南京长江,浙江杭州西湖、钱塘江萧山段、洞头、瑞安、乐清、苍南。
广盐性,可生活于海水、半盐水和淡水水域,常栖于河口。分布于潮间带和潮下带,底质泥、泥砂或砂。在天津塘沽新港河口芦苇和莎草(苔)附近(盐度19‰)栖息密度为每平方米600个、生物量为7克。香川义信(1955)报道,成虫生活于低盐区(涨潮时32—14.6‰,退潮时29.3—1.0‰),从担轮幼虫至5刚节幼虫在此区发育,至6刚节幼虫时游向更低盐区进入底栖生活,时间约在受精后一个月左右。我国黄渤海河口区均有发现,甚至在远离河口的淡水水域,如黄浦江、长江南京段都采到过标本。南京地区民谚称“红蠐多,鱼苗盛”。红蠐野,即长江口一带、每年4、5月份大量出现的日本刺沙蚕 Neanthes jajponica Izuka,可溯河上游至长江南京河段。
形态特征 大标本体长190 mm,体宽(含疣足)10 mm,具100多个刚节。
活标本体背面淡红色或黄绿色,腹面黄绿色或粉红色,口前叶和体前部背面常具褐色斑。性成熟的雄体,背面浅黄色、腹面乳白色,而雌体背面蓝绿色、腹面蓝白色。
口前叶梨形、宽大于长。触手短于触角。2对近等大的眼呈倒梯形排列于口前叶中后部。触须4对,最长者后伸可达第2—4刚节(图89 A)。
吻具圆锥形颚齿,颚齿在各区的数目和排列为:I区1—5个纵列,Ⅱ区10—12个排成弯曲排,Ⅲ区30—40个为1椭圆形堆,Ⅳ区12—15个排成2—3弯曲排,V区无, Ⅵ区1堆4—7个(个别10个),Ⅶ、Ⅷ区15—20个排成一横排。大颚褐色,具侧齿5—7个(图89 A—B)。
A.体前部背面观(吻翻出)B.吻腹面观C.第1对疣足前面观D.体前部疣足前面观E.体中部疣足前面观F.体后部疣足前面观G.复型等齿刺状刚毛H.复型异齿刺状刚毛I.简单型刚毛j—K.复型异齿镰刀形刚毛。
除前2对疣足单叶型外(图89 C),余皆为双叶型。体前部和体中部双叶型疣足,背须短于疣足叶,具3个背舌叶(含背刚叶)、以叶片状的上背舌叶最宽大、背刚叶最小(图89 D—E)。体后部疣足的背刚叶变小为小突起,其他同体前部和体中部者(图89 F)。
疣足背刚毛皆为复型等齿刺状(图89 G)。体前部和体后部疣足的腹刚毛,在腹足刺上方为复型等齿刺状和异齿镰刀形(图89 J),腹足刺下方为复型等齿、异齿刺状(图89 H)和异齿镰刀形(图89 K)。体后部(约第36刚节以后),腹足刺上方的复型异齿镰刀形刚毛被1—2根简单型刚毛(图89 I)替代。
肛门位于肛节的背面,具1对细长的肛须。
日本刺沙蚕 Neanthes japonica (Izuka)的性成熟个体与未成熟个体,在形态上没有什么不同。1963年3月15日(水温10℃),在青岛栈桥以东青岛二中后的滩面,采到群浮后沉落的个体并人工授精(图24 A—L)。适于北方早春纳潮养殖,供作对虾的饵料或清池防病(参见总论)。
另外,对其饲料生物化学(俞大维等,1985)、沙蚕和养虾(张志南等,1993毕庶万等,1995)、种群动力学和生产量(Qiu等,1993周一兵,1994周一兵等,1995、2000)和信息素(朱明远、杨宇等,1995)等方面,我国学者亦有所报道。
国内分布:分布于黄渤海、东海
国外分布:韩国,日本。
资料来源:孙瑞平、杨德渐, 2004. 中国动物志 无脊椎动物 第三十三卷 环节动物门 多毛纲(二) 沙蚕目. 北京: 科学出版社
pdf下载地址:
Neanthes_japonica.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