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lum:Arthropoda
门:节肢动物门
class:Arachnida
纲:蛛形纲
order:Araneae
目:蜘蛛目
科名:Tetragnathidae
中文科名:肖蛸科
属名:Dyschiriognatha
种名:dentata
中名:栉齿锯螯蛛
描述:雌蛛体长2.42~2.72。一雌蛛体长2.58:头胸部长1.05,宽0.78腹部长1.70,宽1.53。背甲红褐色。颈沟和放射沟暗褐色,颈沟较深。中窝浅,纵向。头部隆起,背甲两侧有许多小圆坑。两眼列均后凹,等宽。各眼均具黑褐色眼斑,尤以后中眼的最为明显。前中眼间距稍大于前中侧眼间距(0.08:0.07)后中眼间距小于后中侧眼间距(0.08:0.09)前、后侧眼相接。中眼域长0.24,前边宽0.25,后边宽0.23。前中眼>前侧眼=后中眼>后侧眼(0.10:0.08:0.08:0.06)。额高0.20,为前中眼直径的2
倍。螯肢红褐色,短粗前齿堤有3齿,后齿堤有4齿,第1齿和第4齿较第2、3齿大。下唇、颚叶和胸板红褐色。下唇宽大于长。颚叶长,远端不明显加宽。胸板长宽近乎相等,后缘在后足的基节之间平直或形成浅的缺刻,胸板两侧仅在第2、3对步足的基节之间向上伸展靠近背甲侧缘,并在步足的背面向前后扩展,形成一纵向的骨化片。步足细,无刺和大刚毛,仅在膝节具细弱的刚毛腿节Ⅰ、Ⅱ具2根听毛,腿节Ⅲ、Ⅳ具1根听毛胫节Ⅰ、Ⅲ和Ⅳ具2列6根听毛,胫节Ⅱ具2列5根听毛后跗节Ⅰ~Ⅲ近基部有1根听毛,后跗节Ⅳ和跗节无听毛。跗节器位于跗节近中部。步足测量:Ⅰ3.89 (1.03+1.33+0.99十0.54), Ⅱ3.41 (0.92十1.16十0.85十0.48), Ⅲ 2.05(0.61十0.65+0.48十0.31), Ⅳ2.85 (0.88+0.92十0.67十0.38)。足式: 1, 2, 4,3。腹部球形或亚球形。背面灰白色,具黑色斑块和斑点。有些个体的腹部背面均呈银白色,具非常不明显的暗色斑点。腹部侧面银白色。腹部腹面中央从书肺至纺器之间为
一宽的浅黑色纵带,纵带的两侧围有浅色窄边,窄边的外侧亦为浅黑色。气管气门位于生殖孔至纺器中间的位置。生殖孔略呈弧形,长裂缝状。纳精囊1对,球形,各由一短的连接管通入子宫。
雄蛛体长2.03—2.24。一雄蛛体长2.24:头胸部长1.12,宽0.82腹部长1. 19,宽0.99。身体的形状、颜色和眼的排列与雌蛛相似。体较雌蛛略小。螯肢不像雌蛛的那样粗壮,而是稍细,前面具2列颗粒状的小突起。前齿堤有3齿,第1齿与第2齿的间距大于第2齿与第3齿的间距后齿堤亦有3齿,第2齿与第3齿相互靠近而远离第1齿。螯牙背面中部具尖突。触肢和步足测量:触肢1.48(0.58十0.17+0.17十0.56)步足Ⅰ 4.49(1.26十1.56十1.09十0.58),Ⅱ4.02(1.19十1.36十0.95十0.52),Ⅲ2.41(0.71十0.82十0.54十0.34),Ⅳ3.05(0.95+1.02+0.?1十0.37)。足式同雌蛛。触肢器的盾板球形,引导器近顶部具1列黑色小齿,呈栉状排列,副跗舟端半部弯曲,近似“Y”字形,插入器的基部盘曲,顶部膨大。
鉴别特征:本种触肢器的结构近似产于西萨摩亚的乌波卢锯螯蛛 D.Upoluensis Marples,1955(1955:491,pl.5g,figs.19~21),但本种跗节无听毛,胫节Ⅰ、Ⅱ和Ⅳ具2列6根听毛,跗节器位于跗节近中部,而不同于后者。
观察标本:2♂♂,四川江安县,1981年7月4日,朱传典采3♀♀4♂♂,云南双江县,1983年7月18日,朱明生采。
国内分布:四川、云南
国外分布:菲律宾,孟加拉国,日本。
资料来源:朱明生、宋大祥、张俊霞, 2003. 中国动物志 无脊椎动物 第三十五卷 蛛形纲 蜘蛛目 肖蛸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pdf下载地址:
Dyschiriognatha_dentata.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