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lum:Annelida
门:环节动物门
class:Polychaeta
纲:多毛纲
order:Nereidida
目:沙蚕目
科名:Syllidae
中文科名:裂虫科
属名:Trypanosyllis
种名:taeniaformis
中名:带形条钻穿裂虫
描述:标本采集地 福建沿海(水深0—5 m),海南东南部(水深39—54 m、底质粗砂石块或泥砂贝壳),海南新村、牙龙湾、临昌(水深1—10 m、死珊瑚内),西沙群岛羚羊礁(珊瑚礁坪台),南沙群岛半月礁、永暑礁(珊瑚礁坪台与海藻、海绵等共栖)。
形态特征 体长12—40 mm,体宽(含疣足)0.8—2 mm,具90—200个刚节。
酒精固定标本不透明黄色,体前部背面每节有一条棕紫色横带,至体中部消失。
口前叶后缘具凹裂,宽稍大于长。2对圆形红眼,呈倒梯形排列,前对稍大于后对。触角亚三角形,完全分离。3个触手皆位于口前叶的前缘,中央触手约为口前叶长的5—6倍、具35—40环轮,侧触手长为中央触手的2/3、具20—25环轮。2对围口节触须,背对为中央触手长的2/3,腹对稍短于背对(图195 A)。
咽位于第1—12刚节,具10个齿的圆锯,无中背齿。前胃位于第13—32刚节(解剖观察)。
疣足单叶型。第1对背须约与中央触手等长,以后的背须长为中央触手的1/2,至体后部背须逐渐变短、环轮减少,腹须指状且长于刚毛叶,刚毛叶钝圆锥状(图195 B)。
具复型镰状双齿刚毛,端片有长和短,切割面具锯齿或光滑(图195 C—D)。足刺1—2根,棒状,末端锥状(图195 E)。
生殖匍枝 1个标本采自海南临昌。咽末端具10个齿的圆锯,无中背齿,体后部约第124刚节具2个14—16刚节的生殖匍枝,第1个生殖匍枝具2对圆形眼、后对大于前对、背须具环轮,第2个生殖匍枝尚不具眼、尾部具2根30—35环轮的肛须(图195 F)。
国内分布:分布于南海
国外分布:日本(北海道南部、本州北部和南部),澳大利亚(南部),新西兰,伊朗湾,波斯湾,地中海,红海,印度洋,巴拿马。
资料来源:孙瑞平、杨德渐, 2004. 中国动物志 无脊椎动物 第三十三卷 环节动物门 多毛纲(二) 沙蚕目. 北京: 科学出版社
pdf下载地址:
Trypanosyllis_taenia_for_mi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