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库

似环模裂虫

2017年02月12日 10:12
phylum:Annelida
门:环节动物门
class:Polychaeta
纲:多毛纲
order:Nereidida
目:沙蚕目
科名:Syllidae
中文科名:裂虫科
属名:Typosyllis
种名:armillaris
中名:似环模裂虫
描述:标本采集地 渤海南部(水深48 m、底质泥砂石块),黄海南部(水深13—77 m、底质泥砂或粗砂粒),山东青岛胶州湾(潮间带和潮下带、岩岸牡蛎区和海藻根部)、烟台烟台山(潮间带牡蛎区),浙江瑞安、乐清、洞头和舟山(潮间带),广西北海、白龙尾、企沙(岩岸潮间带),海南牙龙湾、新村(水深2—6 m、死珊瑚内)。
形态特征 体长9—22 mm,体宽(含疣足)0.9—1.2:mm,具120—180个刚节。
酒精固定标本,体背面每节通常具2—3条横色带(或呈椭圆形),体后色带逐渐消失。
体前部背面拱,腹面扁平。口前叶亚球形,宽大于长。2对红眼,呈倒梯形排列,豆瓣状的前对大于圆形的后对。触角半圆形,基部愈合。3个触手,中央触手位于后对眼之间、具16—22环轮,侧触手位于口前叶前缘、比中央触手稍短。2对围口节触须,背触须具16—20环轮,腹触须具14—16环轮(图200 A)。
咽位于第1—8(9)刚节,前端第2刚节具1中背齿。前胃位于第8(9)—15(16)刚节。
疣足单叶型。体前部背须较长具12—16环轮,体中后部背须较短具8—10环轮,腹须指状且长于稍凹的圆锥状刚毛叶(图200 B)。
体前部和体后部疣足,具复型镰状双齿(第2齿很小)刚毛、端片长和短、切割面具锯齿(图200 C)。体中部疣足,具复型镰状单齿刚毛(图200 D)。1根光滑的简单型单齿刚毛位于刚毛束上方(图200 E),另1根一侧具锯齿的简单型双齿刚毛位于刚毛束下方(图200 F)。足刺1—3根,末端尖(图200 G)。
似环横裂虫多型种 Typosyllis armillaris (Mǖller) (polymorphic species) (图201)
标本采集地 海南临昌、沙栳(潮下带、水深12—15 m、死珊瑚内),南沙群岛永暑礁(珊瑚礁坪台)。
形态特征 体长40—60 mm,体宽(含疣足)1.5—2 mm,具120—190个刚节。
酒精固定的标本,体背面第2刚节开始,每节具一椭圆形黄棕色色斑,约至第40刚节后色斑逐渐消失(图201 A)。
口前叶椭圆形,2对眼、豆瓣形的前对大于圆形的后对。触角1对,基部愈合。3个触手和1对围口节触须,均具环轮(图201 A)。
咽位于第1—16(17)节,前端第3刚节具1中背齿。前胃位于第16(17)—26(27)刚节,约有38—40排肌肉细胞(解剖观察)。
疣足单叶型。体前部背须具16—22环轮,以后背须较短,体中、后部背须具8—10环轮,腹须指状,刚毛叶圆锥状(图201 B—C)。

A.体前部背面观B.疣足C.复型镰状双齿刚毛D.复型镰状单齿刚毛E.体后部疣足上方简单型单齿刚毛F.体后部疣足下方简单型双齿刚毛G.疣足足刺。
体前部和体后部具复型镰状双齿刚毛(第2齿很小),端片切割面具锯齿(图201 D)。体中部复型镰状单齿刚毛变粗短,成Y形,端片切割面侧具锯齿(图201 E)。体前部和体中部疣足具足刺3根(图201 F),体后部具足刺1根,末端皆稍尖。

A.体前部背面观B.体前部疣足C.体中部疣足D.复型镰状双齿刚毛E.复型镰状单齿刚毛(Y状)F.体中部疣足足刺G.生殖个体腹面观。
生殖个体 在体后部第40多刚节产生。雌、雄性生殖匍枝具12—24个刚节,2对大眼、背腹面各一对。雄性个体粉红色,雌性个体橘黄色。疣足除具正常复型双齿、单齿镰状刚毛外,还具游泳的细长毛状刚毛(图201 G)。
本种曾用名为似环裂虫。

国内分布:世界分布种。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似环模裂虫多型种Typosyllisarmillaris(polymorphicspecies)为我国首次记录。
国外分布:俄国远东海,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美国(加利福尼亚沿岸),地中海的以色列沿岸,红海,马绍尔群岛,所罗门群岛。
资料来源:孙瑞平、杨德渐, 2004. 中国动物志 无脊椎动物 第三十三卷 环节动物门 多毛纲(二) 沙蚕目. 北京: 科学出版社
pdf下载地址:Typosyllis_armillaris.pdf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

上一篇:蒙古高山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