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库

Paa conaensis

2017年02月12日 04:59
phylum:Chordata
门:脊索动物门
class:Amphibia
纲:两栖纲
order:Anura
目:无尾目
科名:Dicroglossidae
中文科名:叉舌蛙科
属名:Paa
种名:conaensis
描述:形态 依据西藏错那麻麻(25雄、11雌、29幼、卵及蝌蚪)标本。
  成体:雄蛙体长58mm,雌蛙体长55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52头宽略大于头长吻端钝圆,突出于下唇吻棱不显,颊部向外倾斜鼻孔略近眼鼻间距大于眼间距或上眼睑宽瞳孔圆形鼓膜隐蔽犁骨齿2短行,由内鼻孔内侧斜向中线,后端相距较窄舌大,后端缺刻深。
  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指端球状指长顺序为3、4、1、2,第一、第二指几乎等长指近端关节下瘤明显掌突3个,内掌突大呈椭圆形,外掌突小而窄长。后肢粗壮,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或鼻孔,左、右跟部略重叠胫长大于体长之半胫与足几乎等长趾端球状趾间全蹼第一、第五趾游离侧缘膜明显,后者缘膜仅达趾基部,外侧蹠间蹼超过蹠长之半关节下瘤明显内蹠突长椭圆形,无外蹠突无跗褶。
  皮肤较光滑。体背面有分散的小圆疣或长疣,体后端的较为密集无背侧褶,有的仅在前背两侧有断续排列成纵行的肤棱疣粒或肤棱之间以及头侧、四肢背面均散有痣粒,疣粒或痣粒上有黑刺或浅色刺迹两眼后角之间有-横肤沟颞褶明显。雄蛙体后端肛部皮肤松驰,略成“八”形的囊状泡起,很明显雌蛙的不及雄蛙的明显,幼蛙则无。腹面皮肤光滑跗、贓部下后方散有小刺疣。
  生活时成蛙背面橄榄棕色、棕褐色或灰褐色两眼间之横肤沟前缘有黑色横纹背部有排列成3纵行的黑褐色大、小斑点,通常连缀成轮廓不清的3条纵带,从两眼后方沿体背中央及两侧直达体后端沿吻棱通过眼至颞褶下缘有黑褐色纵纹上、下唇缘有不规则的深色纹体侧有灰褐色斑点四肢深色横纹多不规则股后多有碎斑,有的不甚清晰。腹面灰白色或乳白色,咽胸部及腹侧满布灰褐色或棕褐色斑点,后腹及股腹面基部的斑点稀少或无。幼蛙背面多为橄榄绿色,背面3条深色纵带清晰四肢背面橄榄棕色或灰棕色,其上深色横纹明显随着个体的增大,背面绿色成分逐渐减退至成蛙的颜色。
  第二性征:雄蛙前肢粗壮,臂内侧无黑刺第一、第二指上有黑色锥状婚刺,少数个体第三指内侧亦有婚刺数枚胸侧有两团黑色锥状刺疣,黑刺脱落者仅有两团浅色肉质疣突有单咽下内声囊,声囊孔裂隙状背侧有粉红色雄性线。
  卵:卵粒直径3.0—3.5mm,动物极棕灰色,植物极乳黄色卵外有两层胶膜,外层厚而黏性强。卵单粒或数粒彼此相连成葡萄状。
  蝌蚪:生活时背面橄榄棕色或棕褐色,尾肌背面有3—5条深色横斑,尾鳍上满布深褐色斑点腹面色浅,可透视肠和肝。当后肢芽长3.4—7.0mm(第35—37期)时,全长64mm左右,头体长平均21.8mm,尾长为头体长的195.4%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53。吻圆,眼位于头背侧出水孔在体左侧斜向后上方,无游离管体侧后半部皮肤松弛,略成气囊状泡起肛孔斜开于尾基部下右侧尾肌发达,尾鳍较低,末端钝圆口在吻腹面,宽5mm左右,唇较宽,上唇中段无乳突,其两侧及下唇有两排乳突,间距较宽,外排乳突小而密,内排的大而疏,靠近唇齿有的具3—5个副突唇齿式多为Ⅱ︰3+3/1+1︰Ⅱ,个别Ⅱ︰4+4/1+1︰Ⅱ或Ⅱ︰3+3/Ⅲ。此外,全长平均23mm(第26期左右)的小蝌蚪生活时背面棕灰色,腹面乳黄色,尾肌亦为乳黄色,尾鳍色浅布有灰色细麻点口角处及下唇有两排乳突,间距较宽唇齿式多为Ⅱ︰2+2/1+1︰Ⅱ,有的Ⅰ︰3+3/1+1︰Ⅱ或Ⅱ︰3+3/1+1︰Ⅱ。变态期蝌蚪尾长8—14mm(第42期左右)时,头体长19—23.2mm,已初具成蛙特征,背面的疣粒或肤棱显现,四肢上的横纹较成蛙规则而清晰。
国内分布:地理分布西藏(错那麻麻)。
资料来源:费梁 胡淑琴 叶昌媛 黄永昭等, 2009.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 (下卷) 无尾目 蛙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pdf下载地址:Paa_conaensis.pdf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

上一篇:日本纩蚜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