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lum:Chordata
门:脊索动物门
class:Amphibia
纲:两栖纲
order:Anura
目:无尾目
科名:Dicroglossidae
中文科名:叉舌蛙科
属名:Paa
种名:exilispinosa
描述:形态 依据福建德化戴云山(120雄、56雌、卵及蝌蚪)标本。
成体:雄蛙体长61mm,雌蛙体长57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43。头部宽扁,头宽略大于头长吻端圆,略突出于下唇吻棱不显,颊部向外侧倾斜鼻孔位于吻眼之间,距眼略近,鼻间距大于眼间距鼓膜隐约可见犁骨齿两斜团,尚发达舌宽圆,后端缺刻深。
前肢较粗短,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指端略成球状,第一、第三指几乎等长,第四指长于第二指而短于第一、第三指关节下瘤明显指间无蹼,第二、第三指内侧微具缘膜内掌突大,卵圆形外掌突较小,长椭圆形。后肢较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左、右跟部略重叠胫长约为体长之半趾端球状,关节下瘤明显第四趾两侧蹼缺刻深,其余趾间为满蹼第五趾游离侧缘膜达蹠基部外侧踮间蹼达蹠基部内脏突窄长,无外蹠突有内跗褶,其长约为蹠突长之2倍。
皮肤粗糙。除股后侧外,全身背面布满大小不等的圆疣、扁平疣或窄长疣,疣上均有细小的黑色角质刺,尤以后背、肛孔周围及胫、跗部背面的刺疣更为密集颞褶明显雄蛙胸部具有肉质疣突,疣突上均有锥状黑刺,中间部位的疣刺较大,向前向后递次变小雌蛙腹面皮肤光滑。
生活时背面棕褐色,散有不规则的碎黄斑两眼间有黑褐色横纹四肢背面具黑褐色横纹,前臂及跗部之横纹各3条左右,股、胫部的横纹4—6条。腹面灰白色,咽喉部有黑褐色细密斑点胫、跗部内侧散有稀疏的黑褐斑下腹部及后肢腹面蜡黄色甚为醒目,故有“黄脚腿”之俗称。液浸标本的后肢腹面蜡黄色消退。
第二性征:雄蛙前臂粗壮内掌突内侧及内侧3指上均有黑色婚刺胸部具锥状黑刺具单咽下内声囊有雄性线。
变异:在176只成体中有8只后腹部及后肢腹面灰为白色,不是蜡黄色120只雄蛙中有6只胸部刺疣延伸至前腹部。
卵:卵粒单个或成片贴附于水中石块底面,有时成串地黏附于草根上。卵径3.2—3.4mm动物极黑棕色,植物极乳白色卵外具2层胶膜。
蝌蚪:比棘胸蛙的蝌蚪小。第30—36期时,全长平均58mm左右,头体长19.0mm,尾长为头体长的210%,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44。生活时土黄色尾肌上方有3—5个黑横斑,早期蝌蚪的更为明显,尾鳍上散有黑色细点。-个第28期的蝌蚪,后肢长1.5mm左右,头体长14.5mm,尾长24.5mm,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7倍尾肌发达,尾末端钝尖。鼻孔位于吻眼之间,鼻间距与眼间距几乎相等,眼位于头背侧出水孔开口于体左侧肛孔开口于尾基腹面右侧口小,位于头部前下方,上唇近口角处有乳突1排,下唇乳突2排检查191个蝌蚪的唇齿式,153个为Ⅰ︰3+3/1+1︰Ⅱ,38个为Ⅱ︰4+4/1+1︰Ⅱ:角质颌发达。
-个第42期的变态期蝌蚪,前肢刚伸出,头体长16.5mm,尾长30mm左右,第四趾两侧蹼缺刻深,背部出现疣粒,两眼间黑色横斑明显1个第46期的刚完成变态幼蛙,体长约18mm,背面有窄长及颗粒状疣,鼓膜较显。
国内分布:地理分布湖南(宜章)、福建(武夷山、建阳、德化、南靖、诏安)、广西(龙胜花坪、田林岑王老山)、广东(乳源、龙门)、香港。
资料来源:费梁 胡淑琴 叶昌媛 黄永昭等, 2009.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 (下卷) 无尾目 蛙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pdf下载地址:
Paa_exilispinosa.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