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库

王朗齿突蟾

2017年02月11日 10:52
phylum:Chordata
门:脊索动物门
class:Amphibia
纲:两栖纲
order:Anura
目:无尾目
科名:Megophryidae
中文科名:角蟾科
属名:Scutiger
种名:wanglangensis
中名:王朗齿突蟾
描述:形态 依据原始文献及四川平武王朗和王坝楚(159雄,14雌和卵群)、南平九寨沟(10雄)。
成体:体形较窄扁,雄蟾体长55.5mm,雌蟾体长64.3mm左右,其他量度数据见表55。头长略小于头宽,约为体长的1/3头较扁平,吻端圆,吻棱略显,颊部向外倾斜有一浅凹陷鼻孔位于吻眼之间,鼻间距大于眼间距和上眼睑宽眼适中颞褶较厚而隆起,斜向肩部无鼓膜上颌有短的齿状突,上领骨与方轭骨不连接,其相距远无犁骨齿,舌长梨形,后端游离,有浅缺刻,咽鼓管孔小。
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指细长,第一、第二指几乎等长,略短于第四指指侧无缘膜指端圆无关节下瘤,掌突2个,平扁不显。后肢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部(配模者达肩部后方),左右跟部不相遇,胫长为体长的40%左右(配模者为34.5%),足略长于胫长趾端圆,关节下瘤不显趾间蹼不发达,为1/5—1/3蹼各趾趾间蹼达近端关节下瘤部位趾侧缘膜窄,内蹠突窄长不明显,无外蹠突。
皮肤粗糙,头部背面光滑雄蟾背部满布大小刺疣,背侧刺疣少(图124:a)上眼睑、头侧、颞褶下方、上下唇缘有分散的小黑刺疣四肢背面刺疣较背面的小,而上臂的刺疣较胫部的大,体腹面皮肤光滑,肛周围皮肤光滑,一般无成对的大疣。胸部刺团2对,外侧1对略小于内侧1对,上臂基部腹面和腋部有小的黑刺团腹中部刺群呈宽纵带状(图124:b)四肢及掌、蹠部腹面皮肤光滑,无股后腺。雌蟾背部疣上无刺(图125:a)。
生活时体和四肢背面为灰橄榄色,两眼间常有一个褐色三角形斑,达肩部即消失,延伸到背中部与背疣部位之褐色斑相混杂(配模的褐色三角形斑较为显著)。眼前方和肩部呈浅橄榄色,明显较背部色浅,四肢背面无横纹(配模者较明显)。咽喉部米黄色,腹部色略浅、无斑(图124:b),配模的咽喉灰色,胸腹部及四肢腹面有深灰色网状斑(图125:b)瞳孔纵置,周围金黄色,有棕色小点。液浸标本背面浅褐色,眼间深色三角形斑不显疣粒上因满布黑刺粒而成为黑色整个腹面为浅灰色。
第二性征:雄蟾背部刺疣密集,前臂较粗壮,第一、第二指背面及第三指内侧有细密黑刺胸腺和腋腺有细密黑刺,前肢腹面基部和腋部有小刺团,腹部刺疣呈纵行宽带状无声囊,无雄性线。
变异:雄蟾体长52.7—58.2(55.5, n=6)mm。生活时不同个体颜色有深浅变异,多为灰橄榄色,两眼间常有一个褐色三角形斑,一般达肩部即消失,有的延伸到背中部与背疣部位之褐色斑相混杂,雌蟾的三角形斑较为显著。咽喉部米黄色,腹部色略浅、多无斑,少数个体有灰色云斑。液浸标本背面深灰或暗褐色,眼间深色三角形斑仍可看到或隐约可见疣上因满布黑刺粒而为黑色整个腹面一般为浅灰或肉色,有的显浅灰色斑。个别雌性表现出雄性第二性征,如胸腺、腋腺部位黑刺明显,仅较雄性者细弱。
卵:卵群呈环状,形状不一,有卵204—232(218)粒卵径3mm左右,动物极灰色,植物极乳白色。

国内分布:地理分布甘肃(文县)、四川(南平、平武、青川)。
资料来源:费梁 、胡淑琴、叶昌媛、黄永昭等, 2009.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中卷) 无尾目. 北京: 科学出版社
pdf下载地址:Scutiger_wanglangensis.pdf
  • 物种名

    王朗齿突蟾

  • 拉丁名

    Scutiger wanglangensis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两栖纲 Amphibia

  • 锄足蟾科 Pelobatidae

  • 资源编码

    21131117133

  • 描述

    鉴定特征 本种与西藏齿突蟾Scutiger (S.) boulengeri和六盘齿突蟾Scutiger (S.) liupanensis相近似。但本种雄蟾体长52.7-58.2 (55.5)mm,雌蟾体长64.3mm左右;背部疣粒小,背侧光滑无疣粒;胫部疣粒小于背部疣粒;肛部周围光滑;趾间具微蹼;雄性腹部刺群位于腹中部呈带状,腋腺略小于胸腺等特征可分别与后两种相区别。而西藏齿突蟾的体背部疣粒大,体侧具疣粒;背部和胫部的疣粒几等大;肛部周围有成对大疣和小疣;趾间蹼一般大于半蹼;腹部刺群呈片,在腹中部不呈带状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

上一篇:刺腕白钩虾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