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库

血雉

2017年02月11日 10:10
phylum:Chordata
门:脊索动物门
class:Aves
纲:鸟纲
order:Galliformes
目:鸡形目
科名:Phasianidae
中文科名:雉科
属名:Ithaginis
种名:cruentus
中名:血雉
亚种名:rocki
描述:雄性成鸟:与西藏亚种相较,体色较淡眉纹黑而非红色,耳羽黑,羽干白或皮黄色背和腰均灰而无绿色渲染,白色羽干纹具有暗灰侧缘上胸的灰绿和红色,均稍带黄色。与增口亚种相较,耳羽非纯黑,而具纵纹胸部更少红色眼先黑而非红色。在体色及其他特征上,介于增口亚种与丽江亚种之间。
雌性成鸟:近似西藏亚种,但较淡,较灰胸上点斑较粗。
量度:翅长♂♂196—199,♀180毫米(据德拉科,1951)。
“I.c.holoptilus"的产地与本亚种非常相近,均在金沙江与澜沧江间的分水岭上,二者形态特征区别不明显,均或多或少地介于增口亚种与丽江亚种之间,故并为一个亚种。

国内分布:分布于云南西北部澜沧江与金沙江之间,约在维西、巨甸一带(留鸟)
资料来源:郑作新等, 1978.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四卷 鸡形目. 北京: 科学出版社
pdf下载地址:Ithaginis_cruentus_rocki.pdf
  • 物种名

    血雉

  • 拉丁名

    Ithuginis crentus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鸟纲 Aves

  • 鸡形目 Galliformes

  • 松鸡科 Tetraonidae

  • 资源编码

    21131113117

  • 描述

    郑作新:1978: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体形似家鸡。雄鸟的胸部有绿色,尾羽具有绯红色侧缘;雌鸟大都为暗褐色。 形态 (依据秦岭亚种的标本) 雄性成鸟(夏羽):额、眼先、眉纹及眼下一条较宽的纵纹为黑褐色,除眼先外,这些黑褐色部分都有或多或少的羽毛沾染着绯红色;头顶土灰色,羽轴灰白,有些羽毛向后延伸成冠状;后头两侧的羽毛黑褐,耳羽亦黑褐,但各贯以白色羽轴;这些羽毛都很延长,向后与顶较长的羽毛共同形成羽冠;颈项为较淡的土灰色,有较宽阔的灰白色羽干纹。上体余部灰色,各羽均有白色羽干纹,此纹在背部较狭窄,在腰及尾上覆羽较宽,而微沾绿,白纹两侧各有一宽阔黑纹,最长的尾上覆羽具绯红色边缘。翅上的小覆羽和较短的中覆羽与背相同;较长的中覆羽以及大覆羽的羽片大都棕褐色,并贯以具有黑缘的白色羽干纹,纹的黑缘或狭或宽;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均黑褐,羽干白色,外侧次级飞羽的外翈宽缘以淡棕色,而杂以黑褐色细斑,最内侧次级飞羽的端部较为锈褐色;尾羽灰白,有绯红色侧缘,此色羽缘向外侧尾羽逐渐缩至羽基,至最外侧一对尾羽则仅留些痕迹。颏乌褐;喉浅棕黄色,各羽贯以狭细的棕白色羽干纹;上胸同样,但棕色较淡而白纹较宽;下胸和两胁鲜草绿色,胸羽还有黑褐色狭窄羽缘;腹棕灰;尾下覆羽绯红,而具白色羽干和端斑,斑的两侧缘以乌褐色;覆腿羽与背同色。 雌性成鸟(夏羽):颏、眼先及眼的上下部均浅棕褐色;头顶羽毛棕褐,向后延伸为土灰色羽冠;上颈两侧的棕褐色羽毛也向后延伸些;上体余部以及两翅的表面均棕褐色,各羽有较淡的羽干和褐黑色虫蚀状细斑;翅羽与背略相同色,但羽干为褐棕色,外翈棕褐色较浅,内翈较深,斑杂不著;尾羽棕白,羽干褐棕;羽片上的褐黑色虫蠹状斑较背羽的为大而昭著,有一、二尾羽的外翈边缘沾些淡红色。下体全部棕褐,颏和喉稍浅,胸和腹较深,腹羽并杂以黑褐色波状斑,尾下覆羽的黑褐色波状斑更密而显著。 虹膜榛褐色;嘴黑;蜡膜橙红色(♂)或黑色(♀);跗蹠和距均红橙,爪黑褐色。雄鸟眼周裸出部橙红;跗蹠常具2个短距。雌鸟脚上无距,有对仅具单个疣状突。 量衡度:(注:见图1) 郑作新:1978:生物学描述 生态 常栖于1,700—3,200米左右的冷杉林、混交林及金背杜鹃(Rhododendron przewalskii)灌木间。夏在高山直到海拔3,300至4,500米靠近雪线的地方,冬迁到较低的山地。据德拉科(1951),血雉冬季常迁至2,800米左右,在最冷的地方可能更低一些,但决不到2,1 00米以下。其实在秦岭太白山,我们曾经于7月间在1,700米的海拔高度采过它。这种雉的垂直迁徙是与雪线的进退有关的。 血雉在秋季常4、5只以至20只以上地结群活动在针叶林或杜鹃灌木丛间,在竹林内也有发现。我们于1956年7月间在秦岭太白山海拔2,500多米高度以上的疏朗高大的阔叶林中,曾经几次见到过十多只结群的血雉在林中小道上行走,其中还包括幼鸟:这些林中一般都是较清静凉爽,人迹罕到,岩石上散布着斑驳的多种苔藓,杂草并不密,但高大的阔叶树下也有稀稀疏疏的灌木丛。它们早上由较寒冷的山谷中,向已有阳光的山顶游荡,中午以后又逐渐由山顶循着阳坡或阴坡向下移动。在太白山较高的与这种生境相似地方,血雉很多,我们曾采到三十多只。它们栖住在高山的树林中,由于敌害较少,故不畏人,彼此之间在非繁殖时期很少互相追逐。在漫游时,尾常放低,不翘起或展开,如一般雉类一样。当看到人行近时,雄鸟常伸颈昂首侧视,而雌鸟却不太注意,仍然漫步找食,直至人逼近时才奔逃。它们一般都不善于飞行,而靠逃窜来逃避敌害。当枪声响时,它们就四散逃奔,尤其向山下奔驰得非常迅速,很快就隐匿在岩石下面。但过一会以后,幼鸟就“咝—咝一咝”地作短啸声的呼唤,而成鸟的叫声则较粗厉些。 血雉在林中或到林缘开旷地上,像家鸡一样地啄吃。在秦岭地区,它们的食物绝大部分为绿色植物及其种子,如苔藓类、莎草科、苔草属(Carex)、卷柏、草莓(Fragaria chiloensis)、野韭菜属、樱草科、马先蒿属、禾本科、铁线莲属(Clematis)、唐松草(Thalictrum minus)、粉条菜、翠雀草、泥糊菜(Hemistepta lyrata)、毛莨、竹、耐冬叶(Lonicera koehneana)、孔氏耐冬红(L.kunglana)及箭竹等植物的叶片及种子,其中以孔氏耐冬红的数量最多。此外,动物性食物如甲虫及虫卵、软体动物等都吃一些。我们于1960年5—6月间在四川美姑、木里等地,对血雉剖胃10只,主要食物为苔藓类及野生植物的花、叶及芽等。 我们于1961年4—5月间在四川马尔康头道坪,进行二十多次关于狩猎禽的数量统计(每次3小时,每小时行速约2公里)。所得的结果列于表16。 从表16可以看出,血雉遇到的次数最多,计21次,见到的数量为70只,仅次于藏马鸡,而为其他狩猎禽的2—3倍左右。 我们还曾在这一地区,选定样方3块进行了调查;所选的样方为阴暗针叶林、高山栎林及高山栎灌丛。观察的时间,都在早晨7:00—9:30。观察的面积、次数以及所得关于血雉的数量,列于表17。 由表17可见在马尔康林区,每7公顷约可遇血雉一只。 繁殖约在4月下旬及5、6月间。这时血雉成对生活,但在有的情况下是一雌多雄或一雄多雌地生活着的。 我们于1959年5月6日及27日在四川木里先后两次发现血雉的巢,位于杉林中树木基部的树洞中,以干树叶铺于枯枝上而成,一巢的外缘并饰以松萝。巢呈浅碟形,内径约210,外径约220,深约50毫米。 5月6日所见的巢有卵6枚,27日所见的巢有卵2枚。卵壳黄白色,而有血色斑点,与鸽卵大小相似。 血雉原栖于高山寒冷地区,在平原地区进行引种饲养,仅能养活约一年。 血雉肉细嫩,是很适口的野味。每只体重约一斤多,不过数量有限,应加以保护。亦可考虑在原产地附近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半驯养,以便使它大量增殖。 郑作新:1978: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血雉原经区别为6个种(毕比——Beebe,1918—22),但是各地区血雉在体型和羽衣型方面,均相近似,仅有羽色的不同,而且彼此在地理分布上互相代替,彼此之间还见有居间类型,因此依近代分类学观点,所有的血雉认为都归隶于单一个种,其下分为11个亚种。 这些亚种在特征相比的系统分类中,并参照彼此在地理分布上相距的不同程度,可分为二个亚种组: (1)指名亚种组:包括指名亚种、西藏亚种、增口亚种、滇西亚种、澜沧江亚种、丽江亚种及四川亚种等,均见于这种雉分布区的南部。这个亚种的共同特征如下:雄鸟翅上的大覆羽绿色或沾绿;胸和头常具有赤斑;眼后羽毛并不特别延长而成为显著的羽冠。 (2)秦岭亚种组:包括甘肃亚种、西宁亚种、南山亚种及秦岭亚种等,均见于这种雉分布区的北部,它们共同的特征:雄鸟翅上的大覆羽棕褐(有的也稍沾绿);胸和头均无赤斑;眼后羽毛特别延长成羽冠状。 四川亚种,依其分布情况看来,实介于南北两个亚种组之间。它的大覆羽沾绿,胸无赤斑,眼后羽毛稍形延长些;这些特征也介于南北两组之间,可说是这两组的居间类型。 祁天锡(1930—31)曾把上列两个亚种组,分立为二个独立种,即“I.cruentus”和I.sinensis;但由于两者之间有居间类型,即四川亚种的存在,故悉并为同一种,比较合理。 就血雉而言,我们经常所看到的,是个别亚种的特殊本质,但从全面看,认识到这个种的共同本质。“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只要是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方法)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 至于亚种组,据我们的体会,是发展过程中所显出的阶段性。它也有其特点,值得我们加以注意。 从血雉的不同亚种的分布情况来看,四川西南部和云南西北部所产的亚种,为数较多,(计有五个亚种)。这意味着血雉这一种可能起源于横断山脉;由此分二支:一支往西,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另一支往北,分布于我国西北部,而四川亚种适成为这两支的联系。现把它们彼此间可能具有的亲缘关系,示意如图22。 亚种分化 这种雉的亚种分化很复杂;依现有的资料看来,可分为11个亚种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

上一篇:弯尾狭掩耳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