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lum:Arthropoda
门:节肢动物门
class:Arachnida
纲:蛛形纲
order:Araneae
目:蜘蛛目
科名:Tetragnathidae
中文科名:肖蛸科
属名:Opadometa
种名:grata
中名:喜随蛛
描述:雌蛛体长8.01:头胸部长3.51,宽1.98腹部长6.48,宽3.51。背甲黄色,颈沟后端正中具一菱形黄褐色斑。颈沟浅黄褐色,中段颜色较深。中窝横向,为一相对浅的卵圆形坑,中窝两端各具一褐色凹窝,在凹窝至颈沟后端之间的中央各有一黄褐色条纹相连,左右两侧的条纹呈倒“V”字形。8眼两列,前眼列稍宽于后眼列,前侧眼和后
侧眼的基部均具黑褐色眼斑,中眼域的中央凸起。前中侧眼间距大于前中眼间距(0.40:0.10)后中侧眼间距大于后中眼间距(0.38:0.10)。中眼域长0.40,前边宽0.38,后边宽0.38。前侧眼=前中眼=后侧眼>后中眼(0.15:0.15:0.15:0.13)。额高0.15。
螯肢黄色,牙沟周围及螯牙红褐色,前齿堤3齿,后齿堤4齿。下唇和颚叶红褐色。下唇宽大于长(0.53:0.43),呈蘑菇状。胸板长约等于宽,黄色,中部浅黑褐色。步足除后跗节和跗节为红褐色外,其余各节呈浅黄褐色,腿节、胫节和后跗节的基部具黄色环纹。腿节工的前侧面具6~7根刺,纵向排成一列。胫节Ⅳ具黑褐色刷状毛。步足测量:Ⅰ12.80(3.78+4.32+3.62+1.08),Ⅱ10.26(3.15+3.33+2.88+0.90),Ⅲ5.68(1.89+1.53+1.54+0.72),Ⅳ9.36(3.15+2.61+2.79+0.81)。足式:1,2,4,3。腹部梨形,前端强烈向前伸展,覆盖在背甲后半部的上方。腹部后端向上翘起,但不向后超越纺器。背面和侧面黑褐色,具不规则的银白色斑。腹部腹面浅黑褐色,中部的两侧各具一大的银白色斑点。纺器黄褐色。肛丘两节。外雌器浅黑褐色,中央具一纵脊,纵脊的后半部扩展成三角形中隔。纳精囊较大,壁薄,连接管细长,开口于中隔底部的两侧。
雄蛛体长2.04~3.50。一雄蛛体长2.04:头胸部长1.05,宽0.75腹部长1.05,宽0.78。背甲的前半部浅黄褐色,后半部黄色。颈沟和放射沟不明显。中窝横向。头部抬起,远较胸部高。8眼相对较大,两列,前眼列稍宽于后眼列,前列眼和后中眼的基部均具黑褐色眼斑。前中侧眼间距大于前中眼间距(0.08:0.06)后中侧眼间距大于后中眼间距(0.08:0.05)。中眼域长0.23,前边宽0.23,后边宽0.21。前中眼>前侧眼=后侧眼=后中眼(0.10:0.08:0.08:0.08)。额高0.03。螯肢浅黄褐色,前侧面具很多向前伸出的粗、长刺,后侧面具少量相对短粗的刺,前齿堤3齿,后齿堤4齿。下唇、颚叶和胸板灰黑色,但下唇前缘和颚叶颜色较浅。步足的跗节浅红褐色,其余各节呈黄色,腿节、膝节和胫节的末端具不明显的浅黑色环纹。腿节Ⅳ的两列听毛明显长。各膝节末端具一弱刺。腹部卵圆形,前部不向前伸展。背面和侧面黑褐色,具横向和斜向的银白色斑。腹部腹面的中部银白色,纺器周围黑褐色。纺器灰黑色。肛丘2节,基节宽大于长(0.20:0.08)。触肢及步足测量:触肢2.18(1.03+0.20+0.50+0.45)步足Ⅰ4.43(1.40+1.53+1.05+0.45),Ⅱ3.72(1.23+1.26+0.83+0.40),Ⅲ1.86(0.58+0.53+0.45+0.30),Ⅳ3.12(1.13+0.83+0.83+0.33)。足式同雌蛛。触肢的转节较膝节长。触肢器的引导器宽,三角形,顶部弯曲引导器基部具一钩状突起跗舟背面基部具一较长的距状突起。
鉴别特征:本种与举腹随蛛O.fastigata的区别在于:外雌器的中隔呈三角形,受精管短而颜色浅腹部腹面具一对银白色大斑点。
观察标本:1♀1♂,云南景洪县,1987年10月24日,王家福采。
国内分布:云南
国外分布: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太平洋)。
资料来源:朱明生、宋大祥、张俊霞, 2003. 中国动物志 无脊椎动物 第三十五卷 蛛形纲 蜘蛛目 肖蛸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pdf下载地址:
Opadometa_grata.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