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lum:Chordata
门:脊索动物门
class:Amphibia
纲:两栖纲
order:Anura
目:无尾目
科名:Ranidae
中文科名:蛙科
属名:Rana
种名:dybowskii
描述:形态 依据黑龙江黑河、尚志一面坡(50雄、16雌、5幼及卵),吉林长春、蛟河、珲春、白河、通化和集安(97雄、55雌及蝌蚪)标本。
成体:雄蛙体长63mm,雌蛙体长67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22。体较粗壮头宽略大于头长吻端钝圆而宽扁,突出于下唇吻棱钝而明显,颊部向外倾斜,颊面略凹陷鼻孔位于吻至眼前角的中央,鼻间距大于眼间距而略小于上眼睑宽瞳孔 横椭圆形鼓膜圆形,直径略大于眼径之半犁骨齿两小团,略呈椭圆形,自内鼻孔内 侧前缘或中央斜向后方舌后端缺刻深。
前肢短,前臂及手长不及体长之半指端钝圆指较细长而略扁,指长顺序3、1、4、2关节下瘤发达,指基下瘤较明显内掌突大而略呈圆形,外掌突小而窄长。后肢较长,约为体长的175%,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前达眼或鼻孔,左、右跟部重叠较多胫长大于体长之半足比胫长趾端钝圆而略窄第三、第五趾等长,达第四趾第二、第三关节下瘤之间趾间蹼发达,外侧3趾间几乎为全蹼,蹼缘几乎无缺刻或微具凹陷雄蛙第四趾两侧的蹼略超过远端关节下瘤或几乎达到趾端,内侧3趾外侧和第五趾内侧的蹼均达趾端,雌蛙的蹼较雄蛙的略逊外侧蹠间蹼较发达关节下瘤小而明显内蹠突为长椭圆形,其长约为第一趾长的3/4,外蹠突小而圆或个别不明显。
背面皮肤较光滑,背部及体侧有少而分散的圆疣,有的个体在肩上方有 “八” 形长 疣,雌蛙的体侧及肛部多密布小圆疣或痣粒背侧褶在鼓膜上方斜向外侧与颞褶相连,随即折向中线,然后再向后延伸达胯部,在颞部上方成曲折状口角后的颌腺粗大内、外跗褶明显。腹面皮肤光滑,仅股基部腹面有密集扁平小疣。
生活时体色随环境而异。背面灰褐色、棕褐色、深褐色、红棕色或灰棕色,上面 多散以黑褐色或黑色斑点,有的个体却无斑点,背侧褶色略浅,为棕红色、浅褐色或棕色两眼间一般有一深色横纹,少数个体的则不明显鼓膜部位有黑褐色或黑色三角形斑雌蛙体侧及肛部小疣或痣粒为朱红色或红黄色胯部及股部前内侧为黄绿色四肢背面有明显的深色横纹,股、胫部背面一般4-5条横纹。雄蛙腹面咽、胸部多为灰白色,有的个体还散有黑褐色或灰褐色斑点,腹部为土棕色或白色微带绿色雌蛙腹面咽喉部浅红棕色,有的并散以黑褐色、灰褐色或灰色斑点,腹部及四肢腹面红棕色或红黄色。液浸标本背面多为灰棕色,深色斑纹仍清晰腹面白色,斑点多变为灰棕色或灰色。
第二性征:雄蛙前肢粗壮,第一指上灰色或灰棕色状婚垫(刺)很明显,腹面观一般可分为4团,基部2团大,近腕部的1团显然大于指部的1团,其间界限清晰而无明显间距,近指端的2团很小,其间界限不分明有1对咽侧下内声囊有红色雄性线。
卵:卵群呈团状卵径1.5-2.0mm,动物极黑褐色,植物极灰褐色或白色卵粒外包两层胶质膜,外层较内层厚。
蝌蚪:生活时头体背面和尾肌多为黑褐色或黑色,少数为灰褐色、灰棕色或棕色腹部色略浅,尾鳍半透明,其上满布灰褐色或灰棕色斑点。第32-36期蝌蚪全长38mm,头体长16mm,尾长23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23尾高超过头体长之半。头体粗短,呈卵圆形吻部略窄而吻端钝圆,尾肌弱,尾鳍较低,尾末端钝尖。鼻孔及眼位于头背侧,鼻孔在吻至眼的中央出水孔在体左侧略斜向后上方,无游离管肛管附着于下尾鳍基部,开口略斜向右侧。口在吻端腹面,上唇缘无乳突,下唇缘及两口角有一排整齐的乳突,口角处有副突唇齿式为Ⅰ:3+3/1+1:Ⅲ.少数Ⅰ:4+4/1+1:Ⅲ角质颌适中。液浸蝌蚪头体及尾肌为灰褐或灰棕色,尾鳍色浅,其上的深色斑点仍清晰。
幼蛙:刚完成变态的幼蛙体长14mm左右,最大者达17mm背侧褶及小疣显现,四肢背面横纹清晰。
国内分布:黑龙江(漠河、呼玛、黑河、哈尔滨、尚志、东宁、嫩江流域)、吉林(汪清、和龙、蛟河、长春、榆树、通化、集安、珲春、长白山)、辽宁(沈阳、本溪、丹东、桓仁、大连、庄河、清源、北镇、义县、昌图、盖州、阜新)、内蒙古(东北部)
国外分布: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东部),朝鲜,日本(对马岛)。
资料来源:费梁 胡淑琴 叶昌媛 黄永昭等, 2009.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 (下卷) 无尾目 蛙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pdf下载地址:
Rana_dybowskii.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