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lum:Chordata
门:脊索动物门
class:Amphibia
纲:两栖纲
order:Anura
目:无尾目
科名:Megophryidae
中文科名:角蟾科
属名:vibrissaphora
种名:promustache
中名:原髭蟾
描述:形态 依据原始文献:云南屏边(5雄,3雌)标本。
成体:雄蟾体长平均56.7mm,雌蟾体长61.1mm左右,身体其他量度数据见表86。头较扁平,头宽略大于头长,且大于体宽,头顶略凹眼间和吻部较平坦,吻圆,鼻孔位于吻眼之间颊部向外侧倾斜、凹入眼大,几等于吻部的宽度眶间距为头宽的1/3鼓膜不清楚,鼓环被厚的皮肤和刺粒所遮盖,颞褶从眼后角到鼓膜后背方急转向领角处上颌具齿,无犁骨齿内鼻孔卵圆形舌后部1/2游离,后端具浅缺刻。
前肢长,前臂及手长超过体长之半指近端向远端逐渐变细,末端圆指间无蹼,指侧有缘膜、且明显。指长顺序为3、4、1、,第一指略长于第二指指腹面有关节下瘤,节间肤棱明显,第四指有指基下瘤内掌突大于外掌突,近圆形,略突出。后肢短,与体轴垂直时左右跟部不相遇趾长顺序为4、5、3、2、1,第三指仅略短于第五指趾端膨大,但逊于指端趾基部具蹼,趾侧缘膜显著第一趾无关节下瘤,其余趾有关节下瘤,第三、四趾间肤棱显著内蹠突长大于第一趾长的1/2,无外蹠突。
头体背面皮肤满布弱的细肤棱,彼此相连构成网状四肢背面具肤棱。咽、胸、腹部和四肢腹面具细小疣粒体侧具小白疣,股部后方具股腺,但不清楚。
生活时体背面灰红褐色,有许多排列不规则的黑色斑点,体后部和体侧斑点较多体侧颜色比体背面较浅,雌蟾头侧为浅红褐色瞳孔纵置,眼球上部浅蓝色,下部为黑色四肢背面红褐色具黑褐色横纹,上臂1条,前臂3条,股、胫部各3—4条,跗、足部的横纹较为清晰,一般后肢的横纹比前肢的更明显。整个腹面以乳白色为主,满布黑色细点和黑褐色碎斑内、外掌突和蹠突以及指、趾末端呈白色。
表86 原髭蟾成体量度(云南屏边)
Table 86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Vibrissaphora promustache Rao, Wilkinson et Zhang (Pingbian, Yannan)
单位:mm
项目 5♂♂ 3♀♀ 项目 5♂♂ 3♀♀
体 长
SVL 51.7—61.5
56.7 58.7—62.4
61.1 前臂宽
LAD 5.6—6.4
6.1
10.8% 4.0—4.6
4.4
7.2%
头 长
HL 22.2—24.5
23.2
40.9% 25.2—25.6
25.4
41.6% 手长
HAL 13.6—15.3
14.8
26.1% 16.3—17.2
16.9
27.7%
头 宽
HW 22.5—25.0
23.8
42.0% 25.2—26.2
25.6
41.9% 胫 长
TL 24.0—25.5
24.6
43.4% 24.6—25.1
24.9
40.8%
眼间距
IOS 7.2—8.2
7.6
12.7% 7.8—8.4
8.2
13.4% 跗足长
TFL 31.6—35.2
33.6
59.3% 35.8—37.7
36.8
60.2%
前臂长
FAL 29.4—30.9
30.3
50.4% 33.0—35.0
33.9
55.5% 足 长
FL 22.2—25.1
23.9
42.2% 25.6—26.2
25.8
42.2%
第二性征:雄蟾略小于雌蟾,前肢粗短(雌蟾前肢细长),上唇缘有排列不规则的黑色角质刺165—194枚(雌蟾相应部位为小白点)雄蟾的外掌突很大有单咽下内声囊无雄性线。
变异:该蟾不同个体体背面粗糙程度和斑点的多少或大小有变异,上颌部刺的粗细和多少、体背部网纹肤棱是否明显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国内分布:地理分布云南(屏边)。
资料来源:费梁 、胡淑琴、叶昌媛、黄永昭等, 2009.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中卷) 无尾目. 北京: 科学出版社
pdf下载地址:
Vibrissaphora_promustach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