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库

Paa sichuanensis

2017年02月11日 08:37
phylum:Chordata
门:脊索动物门
class:Amphibia
纲:两栖纲
order:Anura
目:无尾目
科名:Dicroglossidae
中文科名:叉舌蛙科
属名:Paa
种名:sichuanensis
描述:形态 依据四川西昌(10雄、10雌、卵及蝌蚪)标本。
  成体:-般雄蛙体长80—103mm(大者可达117mm),雌蛙体长89—109mm,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67。头略宽扁,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微突出下唇,吻棱不显鼻孔距眼较近眼间距与鼻间距或上眼睑宽约等或略大鼓膜明显犁骨齿短弱,自内鼻孔内侧向中线倾斜齿列后端间距窄舌卵圆形,后端缺刻深。
  前肢短,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雄蛙前臂极粗壮,最宽的达27mm,为体长的21%左右,指略扁,指端圆第二、第四指几乎等长,短于第一指第二指两侧及第三指内侧有缘膜关节下瘤球状原拇指发达内掌突大,卵圆形,外掌突窄长。后肢肥壮,前伸贴体吋胫跗关节达眼后部,左、右跟部不相遇或仅相遇胫长不到体长之半趾端甚膨大,成球状趾全蹼外侧蹠间蹼超过跟长之半关节下瘤明显第五趾外侧缘膜宽,仅达趾基部,内侧趾缘膜窄内蹠突窄长跗褶清晰,超过跗长之半。
  皮肤粗糙。背部有排列成纵行的短褶或椭圆形大疣,其间有许多小圆疣或细痣粒,其上均有小黑刺头顶和头侧无大疣头部、体侧、四肢背面及蹠部有分散大小不等的黑刺疣颞褶明显两眼后有横肤沟雄蛙胸部有两团黑刺,刺粗大而分散,刺基部为肉质疣粒隆起,两团刺间距8—10mm咽喉部有分散小黑刺有的在腹前部或腹两侧亦有稀疏小黑刺雌蛙腹面皮肤光滑,极少数标本有分散小刺,第一指基部也有黑刺,但不及雄蛙者发达,此特征在棘蛙类中仅见于四川棘蛙和双团棘胸蛙Paa yunnanensis。
  生活时体色随环境和年龄有变异。-般深灰棕色或黄棕色,少数标本下唇缘有深色纵斑-般眼至上唇缘及鼓膜至口角有深色纹四肢背面深色纹隐约可见,后肢的明显。腹面灰白色或黄色,散有灰色斑,咽喉部及股部尤为明显,有的标本无斑眼的瞳孔菱形,虹彩深红棕色。液浸标本深棕色,斑纹不清晰。
  第二性征:雄蛙前臂粗壮,内侧3指黑色锥状刺甚显胸侧2个刺团大,相距近或远,有的个体刺粒分散到腹侧有单咽下内声囊无雄性线。
  卵:卵径4mm左右,动物极灰黑色,植物极乳黄色卵外有3层卵膜,外层彼此相连成串。
  蝌蚪:生活时棕褐色,尾部浅棕色尾分散有大小不一的深色麻斑,尤以尾前部的3—4条黑色横斑更为醒目腹面略呈黄棕色。第36—39期的蝌蚪,头体长26.2mm,尾长45.7mm左右,后肢芽长8—20mm,尾长为体长的174.4%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68尾肌发达,尾末端钝尖或钝圆吻端圆,鼻孔略近眼眼位于头背面出水孔位于体左侧肛管宽,无游离管,肛孔大,斜开于下尾鳍右侧。口小,约为头体长的14.4%下唇中央部位乳突1排,两侧为2排,相距近,口角处副突多唇齿式-般为Ⅰ︰4+4/1+1︰Ⅱ,少许为Ⅰ︰3+3/1+1︰Ⅱ角质颌较强。采自四川西昌即将完成变态第43期的蝌蚪,四肢发育完好,头体长25mm,尾长39mm,跗足长25mm,唇齿及角质颌均消失枕部横肤沟出现背面有极细小疣粒四肢深色横纹很清晰关节下瘤及趾蹼与成蛙同。-只刚完成变态的新成蛙(第46期)体长为22mm,已具成体特征。
国内分布:地理分布四川(昭觉、冕宁、九龙、攀枝花、会理、会东、德昌、西昌、木里、米易、盐边、盐源、雷波)。
资料来源:费梁 胡淑琴 叶昌媛 黄永昭等, 2009.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 (下卷) 无尾目 蛙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pdf下载地址:Paa_sichuanensis.pdf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

上一篇:特刺露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