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库

福建大头蛙

2017年02月11日 05:27
phylum:Chordata
门:脊索动物门
class:Amphibia
纲:两栖纲
order:Anura
目:无尾目
科名:Dicroglossidae
中文科名:叉舌蛙科
属名:Limnonectes
种名:fujianensis
中名:福建大头蛙
描述:形态 依据福建武夷山和建阳(88雄、50雌、38幼、卵及蝌蚪)标本。
成体:雄蛙体长54mm左右,个别体长可达63mm,雌蛙体略小,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34雄蛙成体头大,枕部高起,头长大于头宽,头长略小于体长之半雌蛙头较雄蛙小,枕部较低平吻钝尖,突出于下唇吻棱不显颊部向外侧倾斜略凹入眼较小,鼻孔朝向上方略近吻端雄蛙眼后角至头侧后端之距离大于雌蛙,颞肌极发达,两颞肌之间形成-纵沟,雌蛙的不显鼓膜隐于皮下舌小,后端缺刻深,犁骨齿列长,在内鼻孔后方斜向中线雄蛙下颌二齿状突甚发达,雌蛙的较小。
前肢短,指长顺序3,l,4,2,第一指长于第二、第四指,第三指最长指端球状第二、第三指略显缘膜关节下瘤小而明显掌突3个,不甚明显。后肢短而粗壮,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后角(雌蛙仅达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胫长不到体长之半趾端圆球状第一趾较短,仅达第二趾近端关节下瘤,第三趾长于第五趾,不达第四趾的远端关节下瘤趾间约为半蹼,第四趾两侧蹼之凹陷处不超过第二关节下瘤第一和第五趾游离缘有缘膜内踱突窄长,无外蹠突。
背面皮肤较为粗糙,小圆疣或短褶多而显眼后和颞褶上方有-条长腺褶,左、右平行达肩上方两眼后方有-条横肤沟颞褶明显上眼睑后半段小疣多胫部后半段至跗蹠部疣粒密集:内跗褶清晰。腹面皮肤光滑。
生活时背面灰棕色或黑灰色,-般沿疣粒上散有黑斑背部肩上方有-对“八”形深色斑,两眼间有镶浅色边的深色横纹上、下唇缘有黑纵纹体侧及胯部有浅花斑
  观察144只标本,其中32只标本的体背面从吻至肛上方有-条棕黄色脊线纹,约占标本总数的18.5%。四肢上黑色横纹清晰,腿后部灰棕色或有浅色细纹手、足腹面浅棕色。咽部有许多棕色纹,腹部及后肢腹面-般无斑,如有则为细纹状。
  第二性征:雄蛙头大第一、第二指内侧及背面有灰色婚垫无声囊背侧有雄性线,腹侧无下颌前缘齿状突发达。
  蝌蚪:第34期的蝌蚪体形扁平尾鳍低,末端钝尖。口部小,唇齿式为Ⅰ︰1+1/Ⅲ或Ⅰ︰1+1/1+1︰Ⅱ,第二排上唇齿和第一排下唇齿短角质颌适中上唇缘缺乳突,口角及下唇乳突较大,中央连续排列。头躯背面和尾部灰棕色,仅尾基部有黑褐色横斑,其他部位为深色碎斑。
  蝌蚪口腔顶部结构(图749:d):鼻前场有3个短突,排成三角形中嵴低,宽大于长鼻前乳突1对,位于内鼻孔前侧角鼻后乳突1对,位于内鼻孔后缘和中嵴前,伸向前中部侧嵴乳突1对,横列,分叉顶场乳突呈左右2排,相互平行,每排乳突7—8枚场内圆形疱粒约150枚后侧嵴长,具稀疏疱粒顶侧乳突不明显或无腺体带呈2小簇,位于背腭帆两侧背腭帆不连续,边缘的突起从侧边到中部逐渐增大,无中缺刻。
  蝌蚪口腔底部结构(图749:e):颌内侧两侧各有-簇乳突舌前乳突呈簇状,共3簇,舌前场两侧壁各有-簇粗短乳突,舌原基的前缘有1簇乳突舌原基柠檬状长、宽相等,上有几枚单指状乳突无舌前嵴口腔囊窄,略斜,囊前有疱粒底场乳突集中在口腔囊侧面,两侧共有乳突16—18枚在场内菱形区内满布圆形疱粒约120枚,前端正对舌原基后缘腹腭帆连续,波浪状,有骨针支持,无中缺刻,边缘有短突14个鳃篮被腹腭帆的5—6枚乳突分开每侧有3个鳃室,中室长度约为底场长度的2/3。
国内分布:地理分布浙江(江山、杭州、龙泉)、江苏(苏州)、江西(庐山、九连山)、福建(建宁、武夷山、邵武、南平、长汀、诏安)、湖南(宜章)、安徽(休宁)、台湾、广东(龙门、罗浮山、河源、粤北山区、广州)、香港。
资料来源:费梁 胡淑琴 叶昌媛 黄永昭等, 2009.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 (下卷) 无尾目 蛙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pdf下载地址:Limnonectes_fujianensis.pdf
  • 物种名

    福建大头蛙

  • 拉丁名

    Limnonectes fujianensis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两栖纲 Amphibia

  • 蛙科 Ranidae

  • 资源编码

    21131117139

  • 描述

    鉴定特征 本种与版纳大头蛙Limnonectes bannaensis相近,但本种背面大疣多,呈圆形或长圆形,眼后和颞褶上方显一条明显的长腺褶;趾间约为半蹼,即第四趾两侧蹼的凹陷处不超过第二关节 下瘤;第一趾较短,趾端仅达第二趾近端关节下瘤;体型较小,雄蛙体长54(46.5-61.4)mm左右;蝌蚪尾部显碎斑。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

上一篇:小巨青尺蛾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