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lum:Chordata
门:脊索动物门
class:Amphibia
纲:两栖纲
order:Anura
目:无尾目
科名:occidozygidae
中文科名:浮蛙科
属名:phrynoglossus
种名:martensii
中名:圆蟾舌蛙
描述:形态依据云南(91雄、78雌、3幼)、海南(98雄、67雌、5幼及蝌蚪)标本。
成体:雄蛙体长20mm,雌蛙体长26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528。头小,长、宽几乎相等吻端钝圆,无吻棱鼻孔近吻端,位背侧面、鼻间距较宽眼间距小于上眼睑宽,鼓膜轮廓较为清晰,无犁骨齿,舌窄长而后端圆,舌中部无大的乳突下颌前方无齿状突。
前肢粗壮指端圆,指短,第一指长于第二指,略短于第三指,第二、第四指几乎相等雄蛙第一指基部有大的婚垫,故更为粗壮几乎占掌部的1/2各指近端第一关节下瘤大掌突3个,两侧者呈长圆形,内掌突横置,外掌突纵置略大,中间者呈圆形第一、第二指间有蹼迹,指侧无缘膜。后肢粗短,股部浑圆而粗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部前方,左、右跟部不相遇,胫长不到体长之半趾间具2/3或4/5蹼,第四趾蹼达远端第三关节瘤,第三、第四趾间蹼的凹陷处,位于第四趾第二关节下瘤部位,其余各趾间蹼均达趾端外侧蹠间蹼达蹠基部趾端圆,略扩大呈球形关节下瘤小而明显,内蹠突长大,呈刃状突起,一般无外蹠突,如有也很小。背面皮肤较粗糙。整个头体及四肢背面满布大小圆疣,大圆疣排列稀疏而成行,颞褶明显,两眼后方枕部有一横肤沟内跗褶明显而略斜,沿外侧蹠部有蹠棱。腹面皮肤较平滑,有的个体有小疣。
生活时颜色变异颇大。体背面一般为浅棕色、绿色或菜黄色,散有不等数量及不同形状之黑色斑点枕部有一横纹背面正中部位常有1条深色宽脊纹延至体后,脊纹两侧镶以浅色边缘,体侧颜色较浅由眼下后方至前肢基部有一浅黄斜带纹,其间经过鼓膜四肢背面为浅菜黄色,上面满布褐黑色小点及不规则的条纹。腹部白色,咽喉部有黑棕色点,雄蛙尤多。瞳孔为椭圆形呈酱色。
第二性征:雄蛙体略小前肢较粗壮,第一指基部有乳白色的婚垫有单咽下内声囊,近口角处有细长的声囊孔腹侧的粉红色雄性线明显。
卵:剖视云南、广西、海南3省的雌蛙标本,卵粒为乳黄色。1964年6月25日采于海南的1个雌蛙标本输卵管极膨大,卵尚未进入输卵管,其卵径为1.1—1.2mm,右侧有卵124粒,右侧9l粒,共计215粒。又据杨大同主编(1991:170)记载,5月采自云南勐腊的雌蚌腹中怀卵288粒。
蝌蚪:体尾细长。生活时体背面红灰色,尾鳍灰褐色。液浸标本背面棕色,尾部有浅棕色细斑点,上、下尾鳍边缘有分布均匀的深色斑点。当跗足长1.8—4.9mm(第35—37期)时,全长平均26mm,体长8mm左右,尾长超过头体长的2倍尾肌较发达,尾鳍较窄,上尾鳍较下尾鳍略宽,末端钝尖。口小而圆,位于吻端部(从背、腹面均可看见)呈圆领状,背面正中有一深缺刻,在缺刻处有1个圆乳突,领周围有一深沟口部无唇乳突,无唇齿,上角质颌细窄,下角质颌宽而强壮。鼻孔在吻背面,近于眼眼位于背侧,眼间距约为鼻间距的2倍出水孔有游离管,细而较长,位于体左侧后l/3处肛管位于尾基部与下尾鳍相连,开口于中央。1个残留尾2mm的将完成变态者(第45期),头体长9.7mm,背部圆疣明显,各部特征与成蛙相同。
国内分布:云南(腾冲、孟连、景洪、勐腊、思茅、沧源)、广东(信宜)、广西(凭祥、武宣、藤县、武鸣、马山、上林、桂平、玉林、六万山、上思十万大山)、海南(海口、琼山、琼中五指山、陵水、吊罗山、文昌、三亚、崖县、儋州、昌江、坝王岭、万宁、白沙、乐东尖峰岭)
国外分布: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等国。
资料来源:费梁 胡淑琴 叶昌媛 黄永昭等, 2009.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 (下卷) 无尾目 蛙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pdf下载地址:
Phrynoglossus_martensii.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