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库

枕围沙蚕

2017年02月10日 10:03
phylum:Annelida
门:环节动物门
class:Polychaeta
纲:多毛纲
order:Nereidida
目:沙蚕目
科名:Nereididae
中文科名:沙蚕科
属名:Perinereis
种名:vallata
中名:枕围沙蚕
描述:标本采集地 辽宁大连(老虎滩),河北北戴河(鸽子窝),山东蓬莱(刘家旺)、烟台(芝罘东角、镆耶岛、俚岛)、青岛(沙子口、麦岛、太平角、汇泉、大黑澜、薛家岛、黄岛),浙江嵊山,福建连江(百胜)、平潭(小痒岛)、东山(塔屿、避风港),广东澳头、蛇口,海南海口(曲口、百港)。岩岸潮间带中区褶牡蛎带的优势种,亦分布至潮间带上区藤壶、偏顶蛤带,喜栖于石块下的泥砂中。
形态特征 大标本体长105 mm,体宽(含疣足)6.4 mm,具112个刚节。
酒精标本黄褐色,无色斑。
口前叶卵圆梨形。触手短于触角。2对眼呈倒梯形排列于口前叶后部,前对眼稍大。触须4对,最长者后伸可达第6—8刚节(图115 A)。
吻各区具颚齿,颚齿在各区上的数目、形态和排列为:I区1—3个圆锥状颚齿纵列,Ⅱ区20多个圆锥状颚齿成2—3斜排,Ⅲ区20—30个圆锥状颚齿成椭圆形堆、两侧外还具2—4个小颚齿,Ⅳ区30—40个圆锥状颚齿成2—3月牙形斜排、近大颚处还具几个扁棒状齿,V区1个圆锥状颚齿,Ⅵ区5—8个扁棒状和圆锥状齿排成一排,Ⅶ、Ⅷ区具2—3排较大的圆锥状颚齿。大颚具侧齿5—7个(图115 B—D)。
除前2对疣足单叶型外,余皆为双叶型。单叶型疣足,背腹须指状,背腹舌叶圆锥形,腹舌叶稍长且末端钝,刚叶短为圆锥形(图115 E)。体前部双叶型疣足(约第15对)增大,约为前2对的一倍,背须细长、长于背舌叶,上背舌叶大、末端钝圆,前腹刚叶两片稍长,后腹刚叶一片末端圆,下腹舌叶同背舌叶但稍小,短而细的指状腹须位于腹舌叶的基部(图115 F)。体中部疣足,背须长指状,上背舌叶延伸为三角形、末端尖,下背舌叶稍短于上背舌叶,腹后刚叶增大为圆形,腹舌叶变小、末端钝圆,腹须短、末端细(图115 G)。体后部疣足,明显变小,上背舌叶大、末端尖细,较短的下背舌叶末端钝圆、但仍比钝指状的腹舌叶大,腹刚叶同前,腹须指状末端稍细、与腹舌叶等长(图115 H)。
疣足背刚毛皆为复型等齿刺状(图115 J)。疣足的嗄刚毛,在腹足刺上方者为复型等齿刺状和异齿镰刀形(图115 K),腹足刺下方者为复型异齿刺状和异齿镰刀形(图115 I)。

异沙蚕体 1964年6月9日在福建百胜小担岛采到1雄异沙蚕体,1977年5月11日在广西省企沙采到1雌异沙蚕体。
口前叶的2对黑色大眼具白色晶体。
躯干部可分为2个体区。前区雌异沙蚕体具18个刚节、雄异沙蚕体具15个刚节,变形区雌异沙蚕体具70个刚节、雄异沙蚕体具47个刚节雄异沙蚕体体前区前7刚节背须变大、雌异沙蚕体前6对背须变大,雄异沙蚕体前5对腹须稍变大、雌异沙蚕体前6对腹须变大变形区疣足变扁具桨状刚毛,雄异沙蚕体背须一侧具锯齿状乳突、雌异沙蚕体背须平滑(图116 A—B)。
Hartmann-Schr◇der (1962)研究了智利该种的异沙蚕体,并观察了其个体发育。 Gibbs(1971)报道了所罗门群岛海面拖到的雄异沙蚕体(1965年11月8日15:00时),体长90 mm,具150个刚节。

国内分布:属热带、亚热带广布种。分布于黄渤海、东海和南海
国外分布: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所罗门群岛,红海,西南非洲,智利。
资料来源:孙瑞平、杨德渐, 2004. 中国动物志 无脊椎动物 第三十三卷 环节动物门 多毛纲(二) 沙蚕目. 北京: 科学出版社
pdf下载地址:Perinereis_vallata.pdf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

上一篇:凹点无塔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