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lum:Chordata
门:脊索动物门
class:Amphibia
纲:两栖纲
order:Anura
目:无尾目
科名:Megophryidae
中文科名:角蟾科
属名:Scutiger
种名:pingwuensis
中名:平武齿突蟾
描述:形态 依据四川平武(48雄、2雌、卵及蝌蚪)标本。
成体:体形较窄长,雄蟾69.Omm,雌蟾77.5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6。头部扁平吻端钝圆,略超出下唇,吻棱较清晰颊部向外倾斜鼻孔近吻端,鼻间距与眼间距几相等瞳孔纵置无鼓膜颞褶显著上颌无齿舌大,卵圆形,后端微有缺刻或略深。
前臂及手长超过体长之半指端圆,第一、第二指几乎等长,略短于第四指无关节下瘤掌突2个,大而圆,略扁平。后肢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和口角之间,左、右跟部不相遇或仅相遇无股后腺趾端圆,第三、第五趾几乎等长趾侧缘膜显著,基部相连成微蹼关节下瘤不显内蹠突窄长,无外蹠突。
皮肤粗糙,几乎周身满布刺疣,除枕部光滑外,整个背面、头侧及体侧密布疣粒,每个疣上有小黑刺1—3枚,体侧疣上刺多者达10余枚,四肢上的刺较少,足背面光滑。雄蟾整个腹面密布小黑刺团,近腹中线的刺团少而疏,两侧的大而密,股后黑刺团显著,少数个体较光滑跗足及趾侧缘膜上均有分散的小黑刺。胸腺一对、较大,略向外侧斜行或平直排列,紧靠其外侧为一对略小的腋腺,二者皆密布均匀小黑刺。上臂及前臂以及1—3指内侧有成片的细密小黑刺上臂疣上形成分散的黑刺团,雌蟾腹部光滑无刺。
生活时背面深橄榄绿或橄榄棕色,缀以排列不规则的橘黄色圆斑,指、趾端浅肉红色。腹面色浅灰,股部肉红色。
第二性征:雄蟾前肢上臂和前臂内侧、体腹面、后肢跗、蹠、趾腹面以及第一、第二指背面和第三指内侧均有细密小黑刺胸部刺团2对,内侧者略大。无声囊及雄性线。
卵:卵群椭圆,呈环状,长径10.5cm,短径9.2cm,中央无卵,环内侧者堆积数层卵粒,外侧者只1—2层卵粒。卵径4mm左右,动物极浅灰褐色,植物极乳白色。
蝌蚪:体细弱,后肢长9mm(第34—36期)时,头体长14.2mm,尾长22.2mm左右,
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7体扁平,吻圆尾肌弱,尾鳍低而窄,上尾鳍起自第三至第四尾肌节,少数起自第五尾肌节唇缘较宽,无副突,角质颌适中唇齿式多为I∶
2+2/3+3∶I,少数个体的下唇齿为4+4∶I,个别的为2+2∶I,上唇齿略强,下唇齿弱。
蝌蚪口腔底部结构*(图113:b):舌前乳突3对,其间无小乳突,第一、第三对呈单指状,第二对呈手状舌原基为长椭圆形,无舌乳突无舌前嵴无口腔底场嵴。口腔底场呈长椭圆形,底场乳突每侧约8枚较短且多集中在囊的内前侧场内前部几乎无小乳突和疱粒,中部的乳突稀少,后部满布锥状小乳突和疱粒,并延至腹愕帆间。口腔囊呈横椭圆形,囊前疱粒成群,囊后疱粒斜行腹腭帆宽而长,有骨针支持,有分泌窝帆后缘中部有乳突8枚,中间2枚较大,有中缺刻。鳃篮呈长椭圆形,宽大于长每侧篮内有3个鳃室。
蝌蚪口腔顶部结构(图113:c):鼻前场有疱粒6枚,排成前、后2横行内鼻孔前壁缘有鼻前乳突1对,后壁缘无鼻瓣突鼻后场有乳突3对,外侧1对很长,内侧2对短小。中嵴半圆形,边缘呈锯齿状侧嵴乳突树手状* 。口腔顶场近似梨形,顶场乳突每侧6—7枚场内疱粒密集,前达中嵴,后达腺体带顶场乳突外侧有分散的疱粒。腺体带细长,横过底部,分泌窝明显左、右背腭帆两内侧缘各有细长的小乳突约10枚。
国内分布:地理分布四川(平武)、甘肃(文县)。
资料来源:费梁 、胡淑琴、叶昌媛、黄永昭等, 2009.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中卷) 无尾目. 北京: 科学出版社
pdf下载地址:
Scutiger_pingwuensi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