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库

大珠母贝

2017年02月10日 12:30
phylum:Mollusca
门:软体动物门
class:Bivalvia
纲:双壳纲
order:Pterioida
目:珍珠贝目
科名:Pteriidae
中文科名:珍珠贝科
属名:Pinctada
种名:maxima
中名:大珠母贝
描述:贝壳极大、重厚、较大的个体壳高可达300mm以上,壳重超过5kg。
贝壳略近圆形,但它随年龄的增长而有变化。一般1龄贝呈方形(图33),2—3龄贝近
圆形,而且很不对称,8—10龄贝呈圆形。左右两壳相等,一般左壳稍较右壳凸,壳高
略等于壳长,壳宽约为壳高的1/5。壳背缘较直,腹缘圆,后缘稍圆或略圆,前缘近弧
形。壳顶尖,较明显,但不突出壳背缘,其前方和后方具有耳状突起一般前耳较明
显,后耳缺或略显。前耳略呈三角形,右壳的前耳下方具有明显的足丝孔,但足丝孔在
10龄以上的老贝很模糊。壳表呈黄褐或深黄褐色。生长线明显,多呈鳞片或薄片状突
起一般鳞片随年龄的增长形状有变化,在幼小时为乳头状,老成个体多为波浪状壳
腹缘处的鳞片层排列较紧密,不规则,其末端常翘起,极易脱落。贝壳内面珍珠层区厚
大,呈银白色珍珠光泽,与棱柱层相接处为金黄色环带,具光彩。沿壳缘较薄,为棱柱
层,呈深褐色,无珍珠光泽,易脱落。肌痕明显,闭壳肌痕大,呈长圆形(图34B
36B),外缘1/2处有一粗横褶,内侧在2/3处加宽,痕面不平滑,有许多明显的横纹。
但其形状、大小及方位等,随年龄的增长有变化。后收足肌痕多由披针形变成梭形或菱
形,而与后闭壳肌痕相连。举足肌痕小,近圆点形,略显。外套痕一般从3龄起才开始
出现,成体时极明显,在体前缘多呈不连续点状。铰合部无齿,韧带位于背缘,中部宽

厚而两端较细,韧带槽中的厚度,1龄为0.5cm,2—3龄为0.7—0.8cm,10龄以上
为1.8—2.1cm,韧带的长度也因年龄的增长而有不同(高琼珍、林碧萍,1984)。韧
带多呈褐色或黑褐色。原壳的壳顶稍偏,两侧的弯入明显不等(图34:A)。




















软体部 两外套薄,半透明。亦为简单型,除在背部相连接外,其他皆游离外套
缘厚,亦分三层,中层具有许多长短不等的单行指状触手和感觉细胞。闭壳肌肥大,呈
半月形,顶端细圆而后端较宽圆,位于壳中央稍偏后方。闭壳肌由横纹肌和平滑肌组
成。足位于体前方,呈圆锥形,其腹面有1条较深的足丝沟。足的运动主要是通过举足
肌和收足肌的活动。收足肌有2对,前收足肌小,连接足的上部,另一端附着于壳顶窝
后方后收足肌一端连接足的基部,一端位于闭壳肌前方中部,而与之相接。举足肌一
对,一端附着于壳顶窝后方,一端与足的后背方相接。鳃大,位于外套腔中,左右各一
对,前端与唇瓣相接,后端达肛门的腹面。鳃叶由螺丝组成。口位于体前端足的背面,
口的两侧具有三角形的唇瓣各一对,两唇瓣相对面具有排列规则的横沟和纤毛。直肠在
闭壳肌的后下方开口为肛门,直肠末端还具有1个叶片状的肛门膜附属物肛门膜的形
状多因种而异。足丝在幼体时较发达,但至3龄贝(约2Omm)时,就消失,只有少数
个体可至5龄贝,至成体全部消失。
测量
壳长(mm) 壳高(mm) 壳宽(mm)
1 220 250 30(半个)
2 200 215 28(半个)
3 130 140 25(半个)

国内分布:台湾西南沿海,北部湾东北沿海至雷州半岛沿海,经琼州海峡,环绕整个海南岛、到西沙群岛(分布图2)
国外分布:主要在太平洋西部热带海,如北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半岛和菲律宾等地,南到25°S是其分布南限,北到日本(琉球群岛的奄美大岛),东界新喀里多尼亚,西界为默加岛。
资料来源:王祯瑞, 2002. 中国动物志 无脊椎动物 第三十一卷 软体动物门 双壳纲 珍珠贝亚目. 北京: 科学出版社
pdf下载地址:Pinctada_maxima.pdf
  • 物种名

    大珠母贝

  • 拉丁名

    Pinctade maxima

  •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 双壳纲

  • 珍珠贝目

  • 珍珠贝科

  • 资源编码

    21131363000

  • 描述

    壳极大,一般为25厘米左右,最大的壳长可达32厘米,体重4-5千克;贝壳大而坚厚,呈蝶状;壳面呈棕褐色,壳顶鳞片层紧密,壳后缘鳞片层游离状明显,壳内面具珍珠光泽,珍珠层为银白色,较厚;边缘稍呈黄色或黄褐色,铰合部厚,贝壳内面中央稍后处有一明显的闭壳肌痕。大珠母贝喜欢集群栖息在珊瑚礁、岩礁沙砾等海区,一般是用发达的足丝附着在岩礁等上生活;食性较杂,主要以硅藻类为食,也包括双壳类盘幼虫、腹面类面盘幼虫、有机碎屑、钙质骨针和其他原生动物等;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南太平洋沿海。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

上一篇:李氏栉锉蛤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