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lum:Chordata
门:脊索动物门
class:Reptilia
纲:爬行纲
order:Squamata
科名:Colubridae
属名:Amphiesma
种名:venningi
描述:鉴别特征 体型中等,蛇体修长背鳞通身17行背面暗灰褐色,有2条浅黄色点
斑缀成的纵纹腹面有3行粗大黑斑,两侧者呈倒三角形。
形态描述 依据寇治通(1985)关于本种我国新纪录的记述。
雄性全长(287+153)mm(云南勋腊瑶区),雌性全长(405+165)mm(云南景洪攸罗山)。
“背面以暗色为主,从眼后到尾部前段有一淡黄色条纹,此条纹在躯干部占2行背鳞,尾部仅占一枚鳞片。纵纹下为4行深色背鳞,两纵纹间为5行背鳞。每片深色背鳞多边缘色深中心部分较浅。腹鳞宽,接背鳞的两端为黑色中部有三个黑色斑,连缀呈三行纵纹,但正中一行柱形黑斑变异较大,有的纵分为2或3,有的色较浅,有的在颈后段无此斑。两侧斑多为倒三角形。尾腹面多为一致的暗黑色。唇鳞两侧边缘黑色。头顶具不明显的虫纹。
“头背面观近似梯形,与颈部区分明显眼较小,瞳孔圆形吻鳞很窄,前端平切,
从背面见到很少鼻鳞近方形,具完整鳞沟,鼻孔位于鳞沟中部。但其孔几乎全部位于
前半鳞上。鼻间鳞一对,前窄后宽,其中缝多不与前额鳞中缝相对前额鳞一对,中缝
与鼻间鳞中缝等长额鳞龟甲形,长大于宽颊鳞略呈方形眶前鳞2,上枚大,呈多角形,下枚小,呈方形眶后鳞3,上枚特大,为中枚的三倍以上,下枚最小。颗鳞1+1
(2)+2(3)上唇鳞9(10), 3(4)-3(2)-3(4)式,第8枚最大或与第7枚等大,
若有第10枚则最小,否则第1枚最小。下唇鳞10 (11),前5枚与第一对颏(颔)片相
切。背鳞17-17-17,外侧1-2行平滑,背中部5行棱较强,其余为弱棱。腹鳞雄性156-
170雌性167,肛鳞2枚或2十2(即有两枚纵分为二片)。尾下鳞双行,雄性114-136
对雌性105-106对。背鳞菱形,前枚鳞尾稍盖于后枚的前端(覆瓦状排列)。
“上领齿30枚,前三分之一段齿较细而直,后三分之二段齿较粗带钩,最后2枚最
大。
“半阴茎外翻近柱形,不分叉,精沟不分叉,对称型。收缩态半阴茎达第8-9枚尾
下鳞阴茎大牵缩肌起于第23枚尾下鳞,于第21枚鳞处分叉半阴茎近端(近基部)刺大于远端,刺从基部到远端为0. 8 mm逐渐小到0. 15 mm,大约100余枚。收缩态半阴茎近端背壁正中有一枚大的钩状刺,长约16 mm,外翻态大刺位于精沟外侧背基附近颇醒目。”
文献记载:上领齿27-32枚,向后逐渐增大颗鳞1+1或1+2上唇鳞9, 3-3-3式(M.Smith,1943:286)。上唇鳞8或9, 2或3枚入眶(B.C.Mahendra, 1984:245)。
国内分布:寇治通(1985)最先报道在云南南部景洪枚罗山及勋腊朱石河采到此蛇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缅甸北部。
资料来源:赵尔宓、黄美华、宗愉 等, 1998. 中国动物志 爬行纲 第三卷 有鳞目 蛇亚目. 北京: 科学出版社
pdf下载地址:
Amphiesma_venningi.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