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拉丁名:Gyps bengalensis (Gmelin, 1788)
英文名:White-rumped Vulture
别名:拟兀鹫、印度白背鹫
分类
目名:隼形目Falconiformes
科名:鹰科Accipitridae(鹫类Vultures)
类群:猛禽
简介
极少见的体型很大(84cm)的黑色鹫。
分布
国内分布
可见度:极少见
国内分布:主要分布于云南西部和南部。
国际分布
国际分布:分布于印度、中国西南及东南亚。
观鸟地点
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的德钦太子雪山;
云南德钦县城东的白茫雪山自然保护区。
野外识别
整体特征
大小:很大(体长 > 80cm),体长84cm。很大(像鹤)。
体型:像鹰隼。
颈部长度:短(短于身体厚度的一半)
尾羽长度:短(短于身体长度的一半)
腿长度:中等(露出部分短于身体厚度)
主要颜色:黑
次要颜色:白
背面颜色:黑
背纹样式:白色斑块
腹面颜色:棕
腹纹样式:纯色
腿脚颜色:灰
头部
嘴长:很短(小于头部长度)
嘴的类型:上嘴向下钩(像猛禽)
嘴部颜色:灰
眼睛颜色:红
眼周颜色:灰
头顶羽冠:无
头顶颜色:灰
前额颜色:灰
喉部颜色:灰
颈部颜色:灰
飞行时特征
飞行方式:盘旋滑翔式(像猛禽)
翅的类型:方形(像大型猛禽)
尾的类型:圆尾(像八哥)
尾下颜色:黑
尾下羽纹样式:纯色
停留时特征
停留姿态:身体直立、身体水平
停留位置:地面
行走时特征
行走方式:多步行
足的类型:常态足(3趾向前,1趾向后)
腿上有羽毛覆盖:是
叫声
叫声特点:见到尸体时发出尖厉叫声
鸣叫频率:偶尔鸣叫
生态习性
生境
常出现的地方:草原、山地
夜间栖息的地方:树冠
夜间栖息集群:有
觅食
活动时间:白天
食物:小型兽类、鸟类、兽类尸体
觅食方式:翱翔观察、撕食肉
繁殖
婚配制度:一雄一雌
繁殖生境:山地、农田
巢的类型:树上巢
营巢集群:有
筑巢材料:树枝、羽毛
每窝鸟卵数量:1
鸟卵形状:卵形(像鸡蛋,一头尖一头钝)
鸟卵颜色:白
鸟卵颜色样式:纯色、有红色或褐色斑点
孵卵方式:双亲孵卵
孵化时间:较长(45-52天)
雏鸟形态:晚成雏
保护状况
濒危状况
IUCN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等级:极危CRCritically Endangered
濒危状况:分布区狭窄,数量十分稀少。
致危原因:热带雨林被大量砍伐,食物减少,栖息地丧失。
保护等级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I级
CITES附录:附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