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动物博物馆的大厅正中央悬挂着一副24米长的蓝鲸仿真骨架,给大厅增加了巨大的震撼感和相互协调的艺术感,大凡进入博物馆大厅的游客,几乎无不为之惊叹,也偶有游客把它误作为“恐龙化石”。
蓝鲸,是哺乳动物,而不是鱼类。它的前肢特化成适应游泳的鳍,后肢完全退化,用肺呼吸,胎生哺乳。新生的幼崽体重达到2.5吨,体长约为7米。蓝鲸是 我国的二级保护动物,属世界性分布,以南极海域数量为最多,位于太平洋东北部的蓝鲸种群是最大的,由大约2000个体组成,集中在阿拉斯加到哥斯达黎加之 间,但在夏季常见于加利福尼亚,极少游到中国的海域。
国家动物博物馆布展之初,对于馆内偌大的空间该如何布置曾经有过多个方案,争论比较激烈的是下面两个:
其一,是挂上一组迁飞姿态的鸟类标本,但经过设计效果测试后很快就被否定了,因为视觉冲击力不足,只有星星点点的散乱,没有聚焦的集中。
其二,是吊挂一只真正的巨型海洋动物标本,当然最好是蓝鲸,根据设计师对空间比例的计算,最佳效果为24米长。
最终选定了第二个方案。但是,要寻找合适尺寸的现成的蓝鲸标本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后经多方联络,了解到福建和山东分别发现了触岸的抹香鲸,却因尺寸太小,都不是期待中的最佳选择,于是就有了观众们今天看到的蓝鲸仿真模型。简要介绍一下它的制作过程:
![](http://www.nzmc.org/11bwg/image/20111104_02_02.jpg) |
首先制作蓝鲸骨架的小样模型 |
![](http://www.nzmc.org/11bwg/image/20111104_02_03.jpg) |
然后,放大成24米长,用玻璃钢材料在车间里制作 |
![](http://www.nzmc.org/11bwg/image/20111104_02_04.jpg) |
最后,吊装时,先得在大厅里满满地搭上脚手架,又称“满堂红”,组装成现在的蓝鲸骨架 |
![](http://www.nzmc.org/11bwg/image/20111104_02_05.jpg) |
过程中,中央电视台十频道《走近科学》摄制组进行了实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