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拉丁名:Milvus migrans (Boddaert, 1783)
英文名:Black Kite, Yellow-billed Kite
别名:黑耳鸢、黑耳鹰
俗名:俄老刁、老鹰、老鸢、牙鹰、岩鹰、鹞鹰
分类
目名:隼形目Falconiformes
科名:鹰科Accipitridae(鸢类Kites)
类群:猛禽
简介
较少见的体型较大(55cm)的褐色鹰。
分布
国内分布
可见度:较少见
国内分布:全国各省均有分布。
国际分布
国际分布:国外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印度,一直到澳大利亚。
野外识别
整体特征
大小:较大(40-80cm),体长55cm
体型:像鹰隼
主要颜色:褐
次要颜色:棕
背面颜色:褐
背纹样式:条纹
腹面颜色:棕
腹纹样式:条纹
腿脚颜色:黄
头部
嘴长:很短(小于头部长度)
嘴的类型:上嘴向下钩(像猛禽)
嘴部颜色:灰,有黄色蜡膜
眼睛颜色:棕
眼周颜色:黑
头顶羽冠:无
头顶颜色:褐
前额颜色:褐
喉部颜色:白
颈部颜色:褐
飞行时特征
飞行方式:不停扇动直线式(像麻雀)、盘旋滑翔式(像猛禽)
翅的类型:方形(像大型猛禽)
尾的类型:凹尾(像沙燕)
尾下颜色:棕
尾下羽纹样式:条纹
停留时特征
停留姿态:身体直立、身体水平
停留位置:树枝、树顶、突出物
尾部动作:与身体平行,无动作。
行走时特征
行走方式:不见行走
尾上羽纹样式:纯色、斑点、条纹
足的类型:常态足(3趾向前,1趾向后)
叫声
叫声特点:单调刺耳、尖细。
叫声拼音:ewe-wir-r-r-r-r
鸣叫频率:偶尔鸣叫
生态习性
生境
常出现的地方:荒漠、森林、草原、山地、农田
夜间栖息的地方:树冠
觅食
活动时间:白天
食物:鱼类、小型兽类、两栖爬行类、鸟类
觅食方式:翱翔观察
繁殖
婚配制度:一雄一雌
繁殖生境:森林、山地
巢的类型:树上巢、岩壁巢
筑巢材料:树枝、垃圾
每窝鸟卵数量:2-3
鸟卵形状:卵形(像鸡蛋,一头尖一头钝)
鸟卵颜色:白
鸟卵颜色样式:有斑点
鸟卵大小:中等(鸡蛋大小)
孵卵方式:双亲孵卵
孵化时间:中等(38天)
雏鸟形态:晚成雏
迁徙
该种类为留鸟。
保护状况
濒危状况
IUCN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等级:无危LCLeast Concern
红皮书中的濒危等级:无危
保护等级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II级
CITES附录:附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