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拉丁名:Pitta nympha Temminck & Schlegel, 1850
英文名:Fairy Pitta
分类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八色鸫科Eurylaimidae(八色鸫类Pittas)
类群:鸣禽
简介
较少见的体型较小(20cm)的彩色八色鸫。
分布
国内分布
可见度:较少见
国内分布:繁殖于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台湾、香港,越冬于河北、辽宁、上海、江苏,迁徙时偶见于甘肃、河北、天津及山东沿海。
国际分布
国际分布:繁殖于日本、朝鲜、中国东部和东南部;越冬在婆罗洲。
野外识别
整体特征
大小:较小(10-20cm),体长20cm。较小(像麻雀)
体型:像麻雀
整体颜色:彩色
背面颜色:绿色
背纹样式:纯色
腹面颜色:灰色
腹纹样式:红色条带
腿部颜色:粉色
头部
嘴长:很短(短于头部长度)
嘴的类型:尖而细(像柳莺)
嘴部颜色:黑色
眼睛颜色:褐色
眼周颜色:黑色
头顶羽冠:无
头顶颜色:棕色
前额颜色:棕色
喉部颜色:白色
颈部颜色:白色
飞行时特征
飞行方式:不停扇动直线式(像麻雀)
翅的类型:圆形(像麻雀)
尾的类型:平尾(像鹭)
尾下颜色:红
尾下样式:纯色
停留时特征
停留姿态:身体直立
停留位置:灌丛、树枝、地面
鸣叫频率:隔一段时间叫一次
尾部动作:与身体平行
行走时特征
行走方式:多跳跃
尾上颜色:黑
尾上羽纹样式:蓝色条带
足的类型:常态足(3趾向前,1趾向后)
叫声
叫声特点:哨声
叫声拼音:kwah-he,kwa-wu
鸣叫频率:偶尔鸣叫
生态习性
生境
常出现的地方:森林、山地
夜间栖息的地方:树冠
觅食
活动时间:白天、晨昏
食物:昆虫幼虫
觅食方式:啄虫
繁殖
婚配制度:一雄一雌
繁殖生境:森林、山地
巢的类型:地面巢
营巢集群:无
筑巢材料:草、树枝
每窝鸟卵数量:5~7
鸟卵形状:卵形(像鸡蛋,一头尖一头钝)
鸟卵大小:很小(比鹌鹑蛋小)
孵卵方式:双亲孵卵
雏鸟形态:晚成雏
迁徙
南迁时间:10-11月
北迁时间:3-4月
迁飞时刻:夜间
迁徙路线:东部候鸟迁徙区
保护状况
濒危状况
IUCN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等级:易危VUVulnerable
红皮书中的濒危等级:稀有(R)
濒危状况:生物学资料很少,数量较少。
致危原因:天敌对巢和幼雏的掠食,森林砍伐造成栖息地丧失,农药施用致其死亡。
天敌:王锦蛇、夜鹭和黄鼬等。
保护等级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II级
CITES附录:附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