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库

中华豆芫菁

2017年02月24日 07:40
leiqun:6
资源编码:21131567212
id:402001
物种编码:6HBU402001
中名:中华豆芫菁
门:节肢动物门
phylum:Arthropoda
纲:昆虫纲
class:Isecta
目:鞘翅目
order:Coleoptera
中文科名:芫菁科
科名:Meloidae
属名:Epicauta
种名:chinensis
作者:Laport
年代:1840
junior_syn:True
国内分布:北京、黑龙江、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台湾
国外分布:朝鲜,日本
描述:雄性:体黑色,头红色,额部中央具1长圆形小红斑,两侧后头亦红色,唇基前缘和上唇端部中央红色,下颚须各节基部和触角基节一侧暗红色。额部,唇基,上层,下颚须,触角基部6节腹面,前胸背板两侧、后缘和中阳纵沟两侧,鞘翅侧缘、端缘和中缝,各足基节,腿节内侧和胫节外侧,前足腿、胫节和第1、2跗节内侧,头和体腹面完全被灰白毛。 头横向,后头长大于复眼宽,两侧向后加宽,后角变圆,后缘平直;背面刻点粗密,刻点之间的距离小于其宽,表面光亮;唇基刻点与头部的等同,前缘光亮;上唇刻点较唇基的细疏;下颚须次末节最短,末节端部膨大弧圆,宽三角形;触角长达体中部,第3~10节变扁并向一侧展宽,第3节长三角形,第4~8节倒梯形,第4节基部宽大于长的3倍,第6节最宽,第9、10节倒三角形,末节不具尖。 前胸背板约与头同宽,近前端1/3处最宽,之前突然变狭,之后两侧近乎平行,后缘平直;盘区具1明显的中阳纵沟,基部中央亦明显凹陷,刻点与头部的等同,刻点之间光亮。 鞘翅基部宽于前胸1/3,两侧平行,肩圆而不发达;盘区刻点明显,较前胸的细密,具光泽。体腹面光亮,腹部末节腹板后缘中央缺刻,末节背板(第IX背板)宽大于长约2倍,前缘两侧稍凹,后缘中央具大浅缺刻,背面刻点粗密,刻点间距光亮。 足细长,前足第1跗节左右侧扁,基部细,端部膨阔,斧状,约为第2跗节长的1.5倍,短于胫节长的一半,胫节平直,具2短距等同,细直尖;后足胫节2短距细直尖,内端距较长。 阳基腹面的沟状小针突茎干粗,两侧近乎平行,末端稍加粗扭曲,两臂顶端渐尖,内缘具微缺刻,臂间十分深凹。阳茎端部仅1背钩,其腹钩较前者为小;阳基基片近圆形,侧突长于基片约1.9倍,中央自基部1/2向端部叉开,背面有微小刻点和几乎不可见的浅色毛。 雌性:触角基部的"瘤"小;触角中央节不展宽,两侧平行;前足第1跗节正常柱状,胫节2短距较长,直细尖;末节腹板后缘平直。产卵瓣基部较狭端渐尖,中部下缘缺刻,端较中部稍狭,刚毛粗长,外生殖突长锥形。 体长:12-23 mm;宽:3.0-5.0 mm。
保护级别:非保护
公约级别:普通
濒危级别:非濒危
中国特有:False
资料来源:杨玉霞. 中国豆芫菁属分类研究(鞘翅目:拟步甲总科:芫菁科).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06.
馆名:河北大学标本馆
标本馆:HBU
已选择:False
已校对:False
  • 物种名

    中华豆芫菁

  • 拉丁名

    Epicauta chinensis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昆虫纲 Insecta

  • 鞘翅目 Coleoptera

  • 芫菁科 Meloidae

  • 资源编码

    21131567212

  • 描述

    成虫体长14.5~25毫米,宽4~5.5毫米,全体黑色被细短黑色毛,仅头部两侧后方红色,其余黑色,额中间具1块红斑;前胸背板中间具白色短毛组成的纵纹1条,沿鞘翅的侧缘、端缘及中缝处长有白毛,头部具密刻点,触角基部内侧生黑色发亮圆扁瘤1个。雌虫触角丝状,雄虫触角栉齿状,3~9节向一侧展宽,第4节宽是长的3倍,前胸背板两侧平行,从端部的1/3处向前收缩。前足腿节、胫节背面密被灰短毛,中后足毛稀。雄虫前足第1跗节基半部细,向内侧凹,端部阔,雌虫不明显。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

上一篇:疑豆芫菁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