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库

普氏亚隙蛛

2017年02月23日 09:07
leiqun:5
资源编码:21131361103
id:800201
物种编码:5HBU800201
中名:普氏亚隙蛛
门:节肢动物门
phylum:Arthropoda
纲:蛛形纲
class:Arachnida
目:蛛形目
order:Araneae
中文科名:暗蛛科
科名:Amaurobiidae
属名:Asiancoelotes
种名:plancyi
作者:Simon
年代:1880
typekeep:蛛形学研究室
junior_syn:False
国内分布:北京,河北,青海,陕西,四川,湖北,湖南。
国外分布:日本。
描述:本种与发光亚隙蛛A. illustratus近似,但本种雄蛛触肢膝节突顶端背侧具一凹陷,胫节侧突略尖,引导器末端较钝;雌蛛外雌器齿间距小,纳精囊头位于纳精囊前端与交媾管连接处的外侧。 雄蛛体长6.32-11.22.一雄蛛体长8.47:头胸部长4.28,宽2.86,腹部长4.49,宽2.86.背甲黄色,眼区及两侧颜色加深.中窝褐色纵向,颈沟和放射沟明显.前眼列后凹,后眼列前凹,后眼列宽于前眼列. AME 0.23, ALE 0.18, PME 0.18, PLE0.18;AME-AME 0.10, AME-ALE 0.05, PME-PME 0.23, PME-PLE 0.23, ALE-PLE 0.05.中眼域长0.58,前边宽0.55,后边宽0.50,额高0.20.螯肢黄褐色,侧结节桔黄色,前齿堤3齿,中齿最大,后齿堤4齿.颚叶和下唇浅黄褐色.胸板黄色,边缘黄褐色.步足黄色,腿节背面、胫节和后跗节具刺.步足测量: Ⅰ11.42 (3.16+4.08+2.75+1.43),Ⅱ10.30 (2.96+3.57+2.55+1.22),Ⅲ 9.89 (2.86+ 3.26+ 2.65+1.12),Ⅳ 12.86 (3.47+4.39+3.57+1.43).步足式:4123.腹部灰色,具许多不规则黑斑,背面中线两侧隐约可见4个灰色"人"字形斑纹.纺器浅黄色,后侧纺器细长,末节稍长于基节.触肢膝节突1个,胫节突2个,胫节侧突较小,跗舟沟大而明显,并在前端形成除跗舟顶部外的又一突起;插入器细长;无引导器背突;中突大雨明显。 雌蛛体长5.61-11.02.一雌蛛体长9.28;头胸部长4.49,宽2.96;腹部长5.10,宽3.37.体色及斑纹特征近似于雄蛛,AME 0.20,ALE 0.15,PME 0.15,PLE 0.20;AME-AME 0.15,AME-ALE 0.08,PME-PME 0.20,PME-PLE 0.23,ALE-PLE 0.08.中眼域长0.58,前边宽0.55,后边宽0.53。额高0.15步足。步足测量:Ⅰ11.42 (3.16+4.08+2.75+1.43),Ⅱ10.30(2.96+3.57+2.55+1.22),Ⅲ9.89(2.86+3.26+2.65+1.12),Ⅳ12.86(3.47+4.39+ 3.57+1.43).步足式同雄蛛。外雌器顶部中线两侧具2个小的外雌器齿,齿的间距较小;陷腔仅为一条裂缝,交媾管囊状;纳精囊强烈盘绕;纳精囊头位于其前部与交媾管连接处的外侧。
保护级别:非保护
公约级别:普通
濒危级别:非濒危
中国特有:True
资料来源:张志升. 2006. 中国漏斗蛛科和暗蛛科的系统学研究 ——蛛形纲:蜘蛛目.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12.
馆名:河北大学标本馆
标本馆:HBU
已选择:False
已校对:False
  • 物种名

    普氏亚隙蛛

  • 拉丁名

    Asiancoelotes plancyi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蛛形纲 Arachnida

  • 蛛形目 Araneae

  • 暗蛛科

  • 资源编码

    21131361103

  • 描述

    维基百科 普氏隙蛛(学名:Coelotes plancyi)为暗蛛科隙蛛属的动物。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北京等地,常生活于洞穴和石下。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北京。[1] 参考文献[编辑] ^ 1.0 1.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普氏隙蛛.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28].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

上一篇:芦苇卷叶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