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拉丁名:Platalea leucorodia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9
英文名:Black-faced Spoonbill
别名:黑面琵鹭
俗名:饭匙鸟、琵琶嘴鹭、匙嘴鹭、小琵鹭、哈日其来太-哈勒、乌面抐杯(台湾)、乌面仔、乌面鸟仔、饭匙鹅
分类
目名:鹳形目Ciconiiformes
科名:鹮科Threskiornithidae(鹮类Ibis)
类群:涉禽
简介
很少见的体型较大(76cm)的白色琵鹭。
分布
国内分布
可见度:很少见
国内分布:迁徙时见于东北、贵州、湖南、浙江,在江西、贵州、福建、广东及海南等地越冬。大部分在台湾及香港越冬。
国际分布
国际分布:在朝鲜岛屿繁殖。冬季分布至越南北部。过去曾在菲律宾越冬。
观鸟地点
台南曾文溪口,黑脸琵鹭最大的越冬地。
台湾七股黑面琵鹭生态保护区;
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
广东福田自然保护区;
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
野外识别
整体特征
大小:较大(40-80cm),体长76cm
体型:像鹭类
主要颜色:白
次要颜色:黑
背面颜色:白
背纹样式:纯色
腹面颜色:白
腹纹样式:纯色
腿部颜色:黑
头部
嘴长:较长(约体长一半)
嘴的类型:长而端部膨大(像白琵鹭)
嘴部颜色:黑
眼睛颜色:褐
眼周颜色:黑
头顶羽冠:明显
头顶颜色:白
前额颜色:黑
喉部颜色:白
颈部颜色:白
飞行时特征
飞行方式:不停扇动直线式(像麻雀)
翅的类型:尖形(像燕子)
尾的类型:平尾(像鹭)
停留时特征
停留姿态:身体直立
停留位置:水面
尾部动作:与身体平行
行走时特征
行走方式:多步行
尾上颜色:白
尾上羽纹样式:纯色
足的类型:常态足(3趾向前,1趾向后)
叫声
鸣叫频率:一般不叫
生态习性
生境
常出现的地方:海边、河流湖泊及池塘、沼泽
夜间栖息的地方:沼泽、水面
夜间栖息集群:有
觅食
活动时间:白天
食物:昆虫、鱼类
觅食方式:边行走边吃
繁殖
婚配制度:一雄一雌
繁殖生境:海边
巢的类型:树上巢
营巢集群:有
筑巢材料:草、树枝
每窝鸟卵数量:4~6
鸟卵形状:椭球形(两头一样尖)
鸟卵颜色:白
鸟卵颜色样式:有斑点
孵卵方式:双亲孵卵
孵化时间:中等(35天)
雏鸟形态:晚成雏
迁徙
南迁时间:10-11月
北迁时间:3-4月
迁徙路线:东部候鸟迁徙区
保护状况
濒危状况
IUCN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等级:濒危ENEndangered
红皮书中的濒危等级:濒危(E)
濒危状况:黑脸琵鹭黑脸琵鹭是全球濒危珍稀鸟类,它已成为仅次于朱鹮的第二种最濒危的水禽。
致危原因:湿地的减少造成栖息地丧失,过度捕捞造成食物短缺。
保护等级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II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