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拉丁名:Threskiornis aethiopicus (Latham, 1790)
英文名:White Ibis, Oriental Ibis
别名:黑头白鹮、埃及圣鹮、圣鹮
俗名:埃及圣朱鹭、埃及圣鹭
分类
目名:鹳形目Ciconiiformes
科名:鹮科Threskiornithidae(鹮类Ibis)
类群:涉禽
简介
很少见的体型较大(76cm)的白色鹮。
分布
国内分布
可见度:很少见
国内分布:繁殖于黑龙江,迁徙经过东北、河北、天津、山东、浙江等东部沿海及海南岛,越冬于福建、广东和台湾。
国际分布
国际分布:国外见于非洲、亚洲西部和太平洋西南部等地。
野外识别
整体特征
大小:较大(40-80cm),体长76cm
体型:像鹭类
主要颜色:白
次要颜色:黑
背面颜色:白
背纹样式:纯色
腹面颜色:白
腹纹样式:纯色
腿部颜色:黑
头部
嘴长:较长(约体长一半)
嘴的类型:长而下弯(像戴胜)
嘴部颜色:黑
眼睛颜色:红褐
眼周颜色:黑
头顶羽冠:无
头顶颜色:黑
前额颜色:黑
喉部颜色:黑
颈部颜色:黑
飞行时特征
飞行方式:不停扇动直线式(像麻雀)
翅的类型:尖形(像燕子)
尾的类型:平尾(像鹭)
停留时特征
停留姿态:身体直立、身体水平
停留位置:树枝、水面
鸣叫频率:不叫
尾部动作:与身体平行
行走时特征
行走方式:多步行
尾上颜色:白
尾上羽纹样式:纯色
足的类型:常态足(3趾向前,1趾向后)
叫声
叫声特点:低沉(繁殖季节)
生态习性
生境
常出现的地方:海边、河流湖泊及池塘、沼泽
夜间栖息的地方:树冠
夜间栖息集群:有
觅食
活动时间:白天
食物:昆虫、鱼类
觅食方式:泥中探食
繁殖
婚配制度:一雄一雌
繁殖生境:海边、河流湖泊及池塘、沼泽
巢的类型:树上巢
营巢集群:有
筑巢材料:草、树枝
每窝鸟卵数量:2~3
鸟卵形状:椭球形(两头一样尖)
鸟卵大小:中等(鸡蛋大小)
孵卵方式:双亲孵卵
雏鸟形态:晚成雏
性成熟年龄:3年
迁徙
南迁时间:10-11月
北迁时间:3-4月
迁徙路线:东部候鸟迁徙区
保护状况
濒危状况
IUCN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等级:近危NTNear Threatened
红皮书中的濒危等级:稀有R
濒危状况:各地均为零星发现。
致危原因:过度捕捞和割芦苇造成食物短缺和栖息地丧失。
保护等级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II级
CITES附录:未列入
背景知识
在古埃及,埃及圣鹮倍受尊崇,且会被制成木乃伊,成为托特的象征。希罗多德和老普林尼都认为埃及圣鹮可以对抗蛇。